革新的先行者 新中国画之巨擘 —— “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

发布时间:2024-04-08 13:58    来源:咸阳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浏览:782次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这对“长安画派”来说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批又一批人严格遵循、践行的“家法”。向丰富多彩、不断变革前进的生活要激情、要素材、要创造性、要永不枯竭的动力。向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要技法、要笔墨、要精神命脉、要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画家就应该热情感受时代精神最强烈的情感,将其注入创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清渭楼美术博物馆馆藏赵望云先生的精品佳作。

赵望云(1906-1977),现代著名国画家,20世纪中国画坛大众化艺术思潮的先驱、“长安画派”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他22岁时与李苦禅等人组织“吼虹艺术社”,决心改革中国画。“布衣将军”冯玉祥曾以“冯诗配画”的方式再版《赵望云农村写生集》。赵望云对家畜动物的描绘有新的创造,尤其擅画毛驴,人送雅号“赵望驴”,画驴名家黄冑,就是他门下弟子之一。他还曾与石鲁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创作了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作品,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开创“长安画派”。

赵望云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先行者,新中国画之巨擘,卓越的艺术教育家,新中国西北地区文物事业之父,长安画派之奠基者和创始人。他对于民族文化的贡献具有历史性、开拓性和划时代特征。他不仅是留下了一大笔文化财富,也不仅是开宗立派,更重要的是,他开辟了一条道路,一条民族的文化之路。历史证明,这条大道之上,人才辈出,而这条路的本质,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作者:赵望云  名称:《祁连牧歌》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1936年2月,“赵望云先生旅行印象画展”在南京举办,引起轰动。展后,徐悲鸿赞其作品“笔法生动,无八股气”。赵望云先生因此获“三千画家之唯一”的盛誉。他尤为擅长山水、人物,创作面向生活,作品的创作内容十分广泛:农民、工人、各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三门峡水利工程、铁路建设工地等,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都保留有他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其画风质朴厚重、蕴含秀雅,主要表现在西北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他认为,中国画倘若囿于画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是没有前途的。只有扎根民间生活,形成“直面人生,切入劳苦大众”的鲜明创作主题。

作者:赵望云  名称:《西北之旅》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他说:“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看来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生命之寄托。”其一生踏遍三秦大地、河西走廊、祁连山域。一手创办的“长安画派”,大师云集,灿若星辰。他对西北黄土地苍茫、质朴、粗犷、豪迈的歌颂,已成为这片土地在绘画以外乃至文学、音乐等诸多领域的精神基调。

伴随着学养的积累和对艺术的理解,赵望云先生在实录写生的基础上,强化了意境情趣的追求而更具田园诗情。祁连山壮丽的暴风雨,豪迈粗犷的牧民点燃了他灵感的火花。他的情感既化入农村田园,也随山河之奇幻划入山水之间,可谓是境界开阔、心胸博大。

方济众在纪念赵望云的文章中说:“如果说国画从古典走向现代,从传统走向生活是一列火车的话,这条铁轨在上世纪40年代赵望云就把它铺通了。”这个比喻恰到好处地表述了赵望云先生为“长安画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作者:赵望云  名称:《河西印象》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艺术来自于人民、来自于生活,艺术必须反映人民的心声,反映不断前进着的时代,这是“长安画派”坚定的态度。面对生活,背对市场,自觉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与人民群众同欢乐、共忧患。赵振川老师和长安画派沿袭这一教诲,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持久,和人民在泥土里摸爬滚打。他说:“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长安画派’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