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笔铭记伟人音容笑貌——刘文西

发布时间:2022-09-10 14:12    来源:咸阳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浏览:1822次


▲刘文西【毛主席像】  270x210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背面落款:刘文西  一九六七年夏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收藏的毛主席标准像,是刘文西先生1967年夏为华县大明镇刘塬村所创作的一幅大尺寸油画,画风深沉而丰富,结构严谨。领袖形神把握准确,色彩运用到位,神态生动、亲切感人,目光炯炯有神,既有慈祥的微笑又有领袖的威严,让观者不禁心生敬仰之情。

主席肖像的塑造和其他肖像画不太一样,不许过度展示画家的笔法,所以刘文西以中西结合、不留笔触的方法,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愈加显示出领袖的风度与神采。充分体现出伟人的光辉形象和博大胸怀,显现出艺术家的艺术思维与艺术责任,展现出艺术家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刘文西先生传世作品中油画少之又少,创作这幅作品时刘文西先生才34岁,也不失为早期少有之盛年佳笔。

      刘文西(1933年10月17日一2019年7月7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美术教育家,当代中国人物画大师,黄土画派创始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文联文员,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顾问,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 1957年,就读浙江美院的刘文西,毕业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一亮相,便轰动一时。这位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的画家,也从此与毛主席等伟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画面中的老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毛主席面前侃侃而谈;而主席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弹。


      这幅毕业作品曾轰动了当时的浙江美院。国画大师潘天寿看后,欣然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1960年,该作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毛泽东看了后说:“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这句赞扬,极大地鼓舞了刘文西的创作热情。叶剑英元帅看到这幅画后,也曾说,画作描绘的很像延安时期的毛主席。“叶帅看了后,非常喜欢,我又特意给他复制了一幅”,刘文西说。学生时期的刘文西就很崇拜毛主席,他常对人说:“毛主席很伟大。”正是因为对毛主席的热爱,几十年来他收藏了毛主席的许多照片。刘文西有一幅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作品,那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主席肖像。


      刘文西爱画毛主席,也擅画毛主席,创作了大量以毛泽东事迹为题材的作品。这一辈子,刘文西先生一直扎根黄土地,追寻毛泽东足迹,走遍陕北。那片黄土高坡,伟人毛主席在那留下的足迹,那些质朴的人民,给了无限的创作激情与痴迷。刘文西创作的有关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作品多达数百幅。此类作品,无论是数量、艺术高度还是影响力,当代中国画坛无人能与他比肩。刘文西画领袖,凭的是发自肺腑的爱戴之情。他从不讳言毛泽东在他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么多年来,哪怕是十年文革迫使他放下心爱的画笔,他对主席的敬仰从未有丝毫改变。当年,在中学课堂,刘文西第一次读到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章对他的人生和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也正因为此,刘文西用了50多年,追随着毛泽东的足迹,走遍陕北。在那里,刘文西自然而然地把对主席和对普通百姓的感情融为一体。他说自己最崇拜的是老百姓,特别是黄土地上的农民。刘文西去过陕北百余次。陕西是他最爱的一片热土,他画了上万个农民的肖像和上万张速写。“毛主席交流过的农民、警卫员、毛主席的女儿,我都有过接触。毛主席去过的地方,我也多次去过。有关主席的回忆录,我也都看过”,他曾说,为的就是让自己不断地靠近人物的心灵。为了画好黄土地,他跑遍了陕北所有的县,在不少村子都呆过,近十次在延安过春节,和村民像亲人一样熟悉。


      据刘文西的夫人陈光健介绍,平时,他不愿意穿其他样式的衣服,就只爱穿这一套。毛泽东在延安的着装款式,成了刘文西几十年来的标配。由于刘文西对毛主席无比崇拜,这份狂热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一套浅灰色“基层干部”服装,从20岁穿到80多岁,在任何场合看到他,都是这套行头——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那种式样的衣服。在刘文西眼中,这件衣服成了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创作要融入到生活中、深深扎进土壤才能作出真正的、属于人民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