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界泰斗 国宝掌眼人——徐邦达

发布时间:2020-12-03 15:47    来源:咸阳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浏览:1312次

徐邦达(1911-2012)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蠖叟,浙江海宁人,生于上海。曾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西泠印社顾问、九三学社社员,著名鉴赏家、收藏家、书画家。早年从事美术创作,1947年曾在上海中国画苑举办个人画展。1950年调北京国家文物局,主要从事古书画的鉴定工作。



1953年以各地征集和收购到的3500幅珍贵书画作品为基础,重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1978年起,奉派到各地收藏书画,历时8年。期间又曾去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鉴定书画藏品和参加学术研讨会。


徐邦达与谢稚柳、启功并称书画鉴定三大家,是艺术史界的学术泰斗,享誉海内外的书画鉴定家和著名的书画家。他把书画视为一生的挚爱,把鉴定视为技术和品格的考验。他常言“鉴定是一门科学,要实事求是”,不少人曾用重金收买他,希望他指假为真,他皆断然拒绝。



徐邦达先生在鉴定现场



在业内,徐邦达老先生被称为“徐半尺”。据徐老的学生著名鉴定家王连起说,这个名号准确地说是从1991年开始传播开来的,那年徐邦达老先生到台湾为博物馆做书画鉴定,因徐先生书画鉴定能力极高,可谓火眼金睛,往往被鉴定的书画作品刚刚展开半尺,徐老便已辨出真伪,由此得了“徐半尺”的名号。


我们是从事艺术品拍卖的,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徐老的鉴定是最受市场认可的,因为他绝不会为利益而趋利避害,在这方面,徐老是一个楷模。

                                                                                                                                  ——北京匡时拍卖总经理董国强



徐邦达先生为中国嘉德首场拍卖落下第一槌



徐邦达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传世名迹接近4万件。终成一言九鼎的国家级书画“掌眼人。徐邦达因书画之缘而鉴定,因鉴定而每日里与书画耳鬓厮磨。对于古迹名作,更有摹以乱真的本领。

他说:“要临得像,非一点一画地看,细捉摸不可。临摹一遍,真比欣赏一百遍还要记得清楚,搞得明白。”徐邦达的书法初学柳公权,稍后为了锻炼鉴别能力而临摹百家,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形成了清润秀雅、韵味独具的自家风格。




作者:徐邦达
名称:《仿改琦仕女图》
尺寸:100x28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文物、收藏界的人都知道,故宫博物院有个徐邦达,人送雅号“徐半尺”。意思是说他独具慧眼,鉴定书画时,常于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已辨出真伪,故海内外奉他“华夏辨画第一人”之美誉。中央电视台曾以“国宝”为名,为他摄制专题片。从此,“国宝”之称不胫而走。这个被称作“国宝”的老人,为了保护国宝不遗余力,数十年如一日,因而又被人称为“国宝护神”。



作者:徐邦达
名称:《双栖图》
尺寸:88.5x47.5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徐邦达因书画之缘而鉴定,因鉴定而每日里与书画耳鬓厮磨。他做了国家的鉴定师,为了集中精力,为国家收集、鉴别大量的书画名迹,这个当年名噪江南的画家,数十年来未曾动笔创作书画。令人遗憾之余又非常感动。直到八十年代初,在他的学生、至交的一再怂恿下,徐先生才重拾画笔,人们也才有幸欣赏他的书画艺术。


对于古迹名作,徐先生还具有摹以乱真的本领,令行家一眼望去竟觉真迹一般毫无二致。徐先生的书法,同他的绘画一样,博采众长,舒缓而有节律,不弱不霸,沉稳自若。他的书法,典雅中和间透着清劲俊逸,如他的画,也如他的人。


面对着他,时光仿佛倒流了许多年。他仿佛就是满腹经纶而隐逸山林的名士,又像是虚怀若谷而抱负深远的仕者。这就是他——“国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