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翰墨书画网
2013年9月6日,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5周年“八五·85”特展在该校杭州南山校区美术馆开幕。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自1928年创立迄今,中国美术学院已走过了整整八十五个春秋。本次特展以该校建校八十五年来的85位校友为个案,通过85部短片、85个展位生动呈现出数代美院人在1985年这一时间节点中的艺术实践和历史经历,回顾和展现出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
本次展览以影像生产为策展方法,把中国美院美术馆的四个楼层分别设置为“论争”“突围”“历程”“新潮”四个片场,呈现1985年美院的集体记忆。
第一展厅:“论争”
“论争”场重新构建出当年的毕业答辩现场。八五年,《美术》杂志九月号刊登了一篇名为《浙江美院的一场辩论》,全面而深入地报道了85届学生毕业展及其在学院内外引起的一系列论争。但这场争论实质上是八五年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观与现实观的争论。文革中“劫后重生”的教师们,强调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崇尚个性表达、形式自由与艺术本体;而论争的另一方,则为深受现代主义洗礼,从现代哲学、文学和艺术中汲取出养份与能量的学生们。
第二展厅:“突围”
突围”场,涵盖了中青年创作组、维罗斯科讲座、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实验水墨、赵无极绘画系列讲座、万曼壁挂运动和美术译丛编辑部七大版块。通过搭建起美院的地标性事件,试图唤起1985年美院人的集体记忆。
第三展厅:“历程”
作为整个展览的思想库,“历程”以黑板报的形式再现了1928年以来“艺术运动史”上的若干个重要节点,并组织艺术界与思想界的学术同仁,在二十世纪艺术史与社会史的框架中就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的辩证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并以黑板展示出研讨和论辩的思想踪迹,以作为批判与反思的基础。涵括了“艺术运动社”、“新兴木刻运动”、“倪贻德:从创造社到决澜社”与“艾青:革命文艺领袖”、“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画”、“浙派人物画”、“人间思想”八个部分。
第四展厅:“新潮”
“新潮”场,通过’85新空间·池社”、“谷文达”、“红色幽默”、“厦门达达”、“北方艺术群体”、“三步画室”、“部落部落”、“最后的画展”、“新学院派”这九个内容的展开,聚焦于对“85新潮”的追忆,重新勾画出了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路径图。
85位发光体道具
此次展览的核心内容,就是85个发光体亲身叙述各自的1985年记忆,为了完成这项大工程,今年3月至8月,中国美院近百位在校师生组成了一个青年剧组,选择了85位不同世代的美院人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和访谈,围绕其在1985年的艺术生活以及人生故事,进行响应性创作。
85个发光体,85个视频,85个道具箱,构成了85个年头的影像戏剧,一部投射在一九八五年的美院春秋、人物列传。这85位不同世代的美院人在1985年的同时现身,构成了中国艺术史与社会史上令人百感交集的一幕。这次在校史学术脉络中选择了85位校友作为个案,“有林风眠、吴大羽这样的学院开创者们;也有全山石、方增先这样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致力于美术教学的老师们;也有谷文达、吴山专、耿建翌、张培力这样的在“85新潮”中勇创新风的先锋旗手们,更有金一德、洪再辛这样孜孜不倦地创作与教学的普通教师们。”他们或承接传统、活化转换,或直面当代、挑战实验,或扎根本土、坚守抵抗。
1985年,每一位艺术家们都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跋涉求索者,都发展出一番动人的风景和故事,向我们展现中国艺术现代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点式迸发。
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校史馆同期举办的“无墙的学院——中国美院创意文化实践文献展”,以“最前线”、“美美与共”、“会通履远,重访林风眠之路”三个版块,集中展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美院的一系列重大学术项目与社会服务工程,不仅展现了中国美院在这些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彰显了美术学院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