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第一名楼——清渭楼的历史变迁(三)

发布时间:2020-06-18 10:54    浏览:1309次


最早的清渭楼修建在渭河南岸,后几经变迁,每一次的变迁都是随城而变。
咸阳县城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定位于今渭城区的任家嘴附近之后,一直比较稳定,宋、金、元三代的县治,均在此处。所以,宋代黄孝先始建的清渭楼自然是在这个区域内。

明代咸阳县志地域图(红圈为清渭楼位置)


其具体位置,从宋代宋敏求《长安志》所绘的《咸阳古迹图》上能清楚看到,渭河从“咸阳县门”南边流过,而清渭楼就在渭河南岸。《长安志》撰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是清渭楼建成以后的四十年,因当朝人记当朝景,所以说是可信的。
到了元朝末年,战火频繁,咸阳县城被毁,清渭楼亦随之无存。明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新任的咸阳县丞孔文郁寄居于废城内的村民家中(今渭城区东耳村),同时在距废城以西四公里的渭河北岸(今老城区)修筑新县城。县城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始迁新址之后,清渭楼又被重建。


从明代《张志》中所绘《咸阳县城图》上标示的位置看,这一次仍旧建在了渭河南岸,其具体位置在河南街的“渭阳古渡”渡口边上。后来的多部咸阳县志,都记载了这一史实,《江志》记为“清渭楼在县河南街南门外”。

清乾隆十四年咸阳治域图(红圈为清渭楼位置)

到了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县城再次重修时,清渭楼才最后迁建到东门外的咸阳古渡岸边,这在民国时期的《刘志》和《民志》中,都有同样的记载,即:“清渭楼,旧志在渭南,今在治城东门外。”风雨沧桑,兴废更替,尽管楼址多次移位,后来的面目已非当初,但它却一直跟随着咸阳县城走,始终矗立在渭河岸边。


抗日战争时期,因咸阳古渡运输繁盛,清渭楼为渡船管理部门使用,新中国成立前后,清渭楼一直为船业公会驻地。1954年,曾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咸阳水文站办公之地。再后来,随着渭河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清渭楼遂以公产作为住宅而得以保存下来。当时,楼前设有精雕的木栏杆、木格门,还有三间后殿,殿内绘有三国故事壁画。1992年2月,咸阳市人民政府将清渭楼列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单位立碑保护。1998年渭阳东路拓宽之前,人们在东明街口渭河岸边看到的龙王庙西侧的那座三间两层楼,便是历史上清渭楼的最后身影。



咸阳在历史上曾有过众多的名楼建筑,如“清渭楼”、“秦楼”、“齐云楼”、“城楼”、“井楼”、“宝钗楼”、“贞女楼”、“公子楼”、“显茂楼”、“吕祖楼”、“北寺楼”等,唐代诗人崔颢对此曾留下了“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的诗句。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文化名楼大多未能保存下来,而且几乎无遗迹可寻,唯独“清渭楼”,不仅有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咏诗,而且有建筑遗迹可寻。


清渭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楼台文化是咸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清渭楼又是传承楼台文化的有效载体。千百年来,巍然屹立于渭河岸边的清渭楼,是世事兴衰、朝代更替的历史见证,其所以能留存下来,证明了它在人们心中深远的影响。而且,即便是毁了也要重建,哪怕是几毁几建,这不但体现了民族的一种凝聚力,也体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清渭楼一直是古代文人雅士向往与集聚之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咏颂“清渭楼”的诗篇之多,绝不亚于其他任何历史名楼,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许浑笔下所描绘的咸阳渭水古楼的壮丽景色:“一上高楼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清渭楼历经沧桑,是咸阳两千多年城市兴衰的历史见证,又是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是古都咸阳众多历史遗迹中的标志性建筑。是彰显咸阳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标志性工程。清渭楼产生过其他建筑物难以替代的作用。咸阳人说,咸阳有清渭楼,一市之徽,犹如北京有天安门,一国之徽也。

来源: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编辑:苏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