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第一名楼——清渭楼的历史变迁(二)

发布时间:2020-06-12 10:48    浏览:605次


咸阳县城北依毕塬,南临渭河,是丝绸之路的第一要津,人流如织,一派繁华景象。
黄孝先的诗人气质和对山水自然的情有独钟,奠定了他修建清渭楼的思想基础。黄孝先从小受到文学艺术方面的良好熏陶,造就了他后来成为宋代的著名诗人。黄孝先22岁进士及第之后,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写了大量诗文,著有《黄通判诗文集》二十卷。


公元1071年,苏轼亲自为该诗集作序,这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颇为深远的著名散文《书黄子思诗集后》。黄孝先这样一位既有高尚志趣又德才兼备的文人雅士,非常向往自然和人文相统一的美。而亭台楼阁,自然也就成了寄托这种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的载体,加上宋朝重文轻武的大气候,也为清渭楼的创建提供了社会环境。



那时候,许多地方都在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阁已成为一种时尚。苏州的沧浪亭,始建于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重修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山东渤海岸边的蓬莱阁,始建于公元1061年,大体都在这个时期。当时形成的这种社会风气,自然从客观上为黄孝先修建清渭楼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代咸阳县志地域图(红圈为清渭楼位置)

同时,咸阳的地理条件和黄孝先的个人身份,为建清渭楼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历史上,观景、赏景的亭台楼阁大多都建在自然风光绝佳之处,或建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之上,因其造型美观,可登高望远,本身也成了重要景点,往往是文人雅士们的汇聚之所。而当时的咸阳县城,虽然远离京都汴梁,但北依毕塬,南临渭河,风景非常美丽,又因这里是丝绸之路的第一要津,人流如织,一派繁华景象,自然是建楼的理想场所。况且当时作为知县的黄孝先,有职在身,建造一栋楼也不是什么难事。


值得一提的是,黄孝先选取“清渭”二字做楼名,可谓匠心独具。“清渭”二字,不仅清新优雅,而且耐人寻味。这两个字,唐宋诗人在写咸阳的诗词中运用的频率相当高。比如,白居易曾诗云:“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杜甫:“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陆游:“散关摩云俯贼垒,清渭如带陈军容。”


据粗略统计,在写咸阳的诗人中,唐代有十一位、宋代有九位都提到“渭河是清的”,仅杜甫的诗中,就七次提到“清渭”,想必渭水在古代确实清澈宜人。
以“清渭”命楼,既是对现实的歌颂,同时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向往,至于渭水的变浊,显然是后来的事了。


《宋史》:回鹘“自天圣至景祐四年,入贡者五”,得知修建时间为公元1035年至1037年。
历史上对于清渭楼的修建没有明确的记载,具体年份无从知晓,但从一些史料分析,可以推测出大致时间段。据史料记载,黄孝先在咸阳任职时,曾有去京都开封朝贡的回鹘使团路过咸阳,而此后不久,黄孝先三年任期届满,便被移知汉州绵竹县。

清乾隆十四年咸阳治域图(红圈为清渭楼位置)

经查《宋史》得知,回鹘“自天圣至景祐四年,入贡者五”,而这五次分别是在天圣二年、三年、七年、九年和景祐四年。显然,只有景祐四年,即公元1037年的这一次朝贡,是在黄孝先任职咸阳时。因此,清渭楼的建造时间,应在景祐二年至四年,也就是黄孝先在任咸阳知县的三年中,即公元1035年至1037年。

来源: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编辑:苏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