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因诗而名,诗因楼而传;诗与楼相映成辉,相得益彰。清渭楼其所以能流传千古,与历朝历代的文人对它的吟咏是分不开的。
宋代黄孝先建成清渭楼厚,登临一览,南眺终南翠峰,北望毕原列冢,渭水流经脚下,古渡近在眼前,于是便心潮难平写下了为后人反复吟诵的名诗《留题清渭楼》:
历代在咸阳为官及文人学士,附丽风雅,迎来送往,常于清渭楼上赏景酬唱,留下了许多吟咏。清渭楼修成八十三年后,已是北宋末年的宣和元年,苏辙之孙籀,到陕与好友咸阳县令、诗人何子应、陈叔易登浏览清渭楼,留下一首七言长诗,描写登楼所见:
清代顺治十七年,江苏大兴举人黄中璜任咸阳知县,见邑中古迹“至今犹存”,遂“俯仰凭吊,不胜低徊,按籍阙韵,率成数首”,其中很有名的便是《登清渭楼二首》:
同治十二年的江苏仪征举人、官户部主事的严玉森在咸阳也写过一首《登清渭楼》的诗:
清代还有一位葛裕文,生平不详,曾写过一首《咸阳古渡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