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清渭楼”系列教育活动第七期之 三百年来第一人——任伯年
发布时间:2020-04-22 14:36 浏览:973次
徐悲鸿《任伯年像》 1927年
51×39cm 油画
徐悲鸿纪念馆 藏
任颐(1840年-1895年),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人。他与任熊、任薰、任预被称为“海上四任”,与胡公寿、周闲、张子祥、陈允升、虚谷、杨伯润、高邕之、蒲作英、杨岘、吴昌硕等为清末“海上画派”代表人物。在人物、花鸟诸传统绘画领域都有建树,被视为是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从古代向现代转变的推动者与启蒙者,更是开辟通向20世纪中国画全面复兴之路特别是人物画复兴之路的先驱者。
天一阁博物馆 藏
任伯年是民间画家,早年移民上海,没有应举出仕,还是个自由职业者,故乡并无多少关于他的记载,又适逢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了解这位离我们只有一百多年的大师。
184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节点。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战乱四起。在这一年出生的任伯年注定了手拿画笔的命运,为他开启这道艺术之门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任淞云。任淞云虽是米商,却善写真,也是个出色的民间画师。任伯年十岁时,父亲开始传授他绘画技巧,但作画的出发点不是附庸风雅,不是陶冶情操,而是谋生之术。
任淞云鄙夷官场,也没有功名之心,为人十分低调,这一点深深影响了任伯年。伯年十分尊崇父亲,一生以画为生,从未想过借此出名或是另谋出路。又因为家中清贫,任伯年少时确实没读多少书,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小时候父亲不在家时有朋友造访,伯年暗暗记下来人的相貌特征,待父亲回来后,便画出那人的容貌,父亲一眼就认出了此人是谁。任伯年十五岁时,父亲在太平军战乱中去世,任伯年开始靠父亲传授的画技独自谋生。
《玫瑰双禽图》
30×30.5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藏
1865年,在宁波,任伯年遇到了他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老师——任熊。人熊字谓长,海派代表画家。一次,任伯年偶然听到几个人谈论著名画家任谓长的画很是不错,于是就决定借用任谓长的大名卖几幅假画。几天后,他精心绘制了几幅扇面,拿到街上卖,果然生意很好,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清 任熊《自画像》
177.4×78.5cm
故宫博物院 藏
有一天,一个人从经过画摊,看到几幅扇面止步观看,看了一会儿问道:“这扇面是谁画的?”此人见任伯年无言以对,笑了笑说:“我就是任谓长。”
《紫藤双凫图》 1894年
134.8×53.4cm
故宫博物院 藏
任伯年惊得目瞪口呆,想拔腿就跑。任谓长一把拉住他,和蔼地说:“你干嘛要假冒我的名字呢?你画的也很不错呀。”任伯年羞愧难当,含泪诉以实情。任谓长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觉得他的画很有灵气,并收他为徒。自此以后,让他跟随弟弟任熏学画。
《灵竹山鸟图》 1884年
159.5×58.8cm
故宫博物院 藏
1868年,在宁波、杭州、苏州等地辗转之后,29岁的任伯年来到上海,他在胡公寿的引荐下,在古香室签店画扇面谋生。任伯年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生活也非常闲苦,但却一刻也没有忘记从事基本功练习,他日日不忘临摹写生,天天都是厚厚的一摞纸,外出时也不忘带上画速写的折子。
19世纪的上海“十里洋场”
上海三年,任伯年画了大量的折扇、团扇等。他的名字开始被广东商人熟知,粤商走南闯北,任伯年的名字也跟着在几个南方重镇渐红。境况稍好后,他就搬到城南,住在豫园三牌楼,任伯年逐渐确立了在上海画坛的地位。当时的上海经济繁荣,一跃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渐渐也成为文化重镇。任渭长、任熏、赵之谦、胡公寿、虚谷等画家济济一堂,形成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大的画派——海上画派,而任伯年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那时的他还不到40岁,就已跻身海派画家的行列,且颇具人气,求画者常常堵在他家门口。任伯年成为当时“海上画派”画家中润格最高的,每尺约3元大洋,而二流、三流书画家的润格仅几角到1元。
《酸寒尉像》1888年
164.2×77.6cm
浙江省博物馆 藏
任伯年家分为上下两层,楼上专供其绘画创作,妻子便在楼下应付前来索画的客商,据说任伯年的妻子刻薄吝啬,常常接受大量的订单,任有时候一天不得不画十几幅,甚至几十幅。巨大的工作量使他常常体力不支,只好靠抽鸦片提神,劳累时便躺下过过瘾,心满意足后常常才思泉涌。有一次,任伯年没有在约定的时间交画,画商在任抽鸦片时找上门来,气势汹汹要动手。只见任伯年站起身,顷刻间便成就了一幅佳作。
任伯年可称得上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无一不通,但画得最多的还是人物肖像。任伯年具有超强的写实能力,十分注重写生,为观察房上猫打架,竟翻窗匍匐瓦上,尾随其后,勾画速写。但他又十分懂得灵活处理。一次绍兴有一个店老板,请了很多当地的画工为自己画像,每个人都画得惟妙惟肖,但店老板都十分不满意。后来他请到了任伯年,任看到他长得是寿星头,下巴很短,正面画会暴露他长相的很多缺点,便选择了老板算账时的一个侧面作画,有意把额头画低,下巴拉长,这样适当变形后,既不失神韵又比真人形象美,对方十分满意。
《钟馗捉鬼图》 1878年
136×66.2cm
天津博物馆 藏
1895年,56岁的任伯年病逝于上海,临终后身后家里经济萧条。长子任堇叔亦能作山水画,但其才学与父亲相差甚远。幸好,女儿任霞继承衣钵。50岁之后的任伯年已无特别精彩之作,所见还不错的绘画应,大多是他的女儿代笔。
《春江渔父图》1878年
135×75.2cm
故宫博物院 藏
说起这被骗之事,发生在1894年,也就是任伯年去世的前一年。任伯年已积蓄数万大洋,遂取其两三万大洋,托表姐夫在老家购置田产。当时的两三万大洋是个什么概念?1块银圆约折合人民币80元,以最少2万银圆来算,即是160万。当时一个五口之家的月生活费是在25个银圆左右。而当时的一个银圆可换约140多个铜圆,当时一个铜圆(又称铜板)可吃大饼油条一付、糖十多粒、梨膏糖一块。
《雪中送炭图》1883年
80.8×36.8cm
故宫博物院 藏
任伯年之所以要将历年鬻画所积攒的大笔资产拿去乡下买田,本意是想长期居住的。像任伯年这样一个极聪慧的人,不会不知道自己患的肺病是不治之症,正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有个来源,才决定取出巨款请表姐夫去购田。但其表姐夫乃一赌棍,将其款全部输光,以一假田契欺骗任伯年。待任伯年病入膏肓时得知这实情,更是雪上加霜。
《佩秋夫人小像》1868年
159.7×48.3cm
苏州博物馆 藏
短暂的56年,任伯年没有改变身后萧条的家庭命运。生在特殊时代,始终裹挟在大变革时代的幸运与不幸之间,任伯年是一代海派书画大师,前身声誉日隆,却半生不离病痛与鸦片,也没有避开晚年之殇和家人后代的命运多舛。如果说多年前的“骗人”让他幸运地遇到了人生恩师的话,那么,晚年的“被骗”仿佛是冥冥中的一次偿还。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馆藏任伯年的《育雏图》,为其具有代表性的一幅花鸟画。整幅画以没骨画法绘成,画面中泼墨点染、水墨勾勒交施互用,赋色鲜活明丽,形象生动活泼,别具风格。尤其画面下方对母鸡的描绘,以淡墨表现其形,浓墨表现其骨,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远处花鸟树木掩映穿插而又不乱其章法,层叠之间皆表现主次。母鸡与花草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融合,最后被画家描绘与同一幅画作之中。
《蕉阴纳凉图》 1888年
129.5×58.9cm
浙江省博物馆 藏
任伯年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著名的以绘画为生的民间画师,他的技艺不拘泥于某一个类别,人物、山水、花鸟都游刃有余。徐悲鸿评价任伯年是继(仇十洲(仇英)后中国画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