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清渭楼”系列教育活动第六期之 广集众长,终成一代大师——仇英(下)
发布时间:2020-04-15 14:31 浏览:763次
中国的传统一直是师从或者是学习古人,从而获得滋养自己的养分。仇英也不例外,仇英从周臣处习来了界画和花鸟的基础,从文徵明和古人处学来山水的格调,而师兄唐寅则给他开辟了另一块园地——仕女图。明末的藏书家姜绍书曾经说仇英的仕女画是“神采生动,虽(周)昉复起,未能过也。”
名称:《汉宫春晓图》
尺寸:30.6×574.1cm
仇英的仕女画也许没有唐寅笔下人物的神情灵动,感情丰富,但较之唐寅,仇英的长处是用色更悦目,细节更精细,更善于捕捉人物行为动作的瞬间图景。这些瞬间被他敏锐感受到后,像相机定格一样落在纸上,格外生动起来。然而,在仇英画的人物里,仕女还不是最出挑的,他更擅长的是在历史故事画中表现人物,姜绍书形容是“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
明代,复古好像是一种时兴风潮,“临古”、“摹古”也成了不移的法度,看看大家的画上,总会有几幅写了“仿某某笔意”、“临某某山水”。仇英也临摹古人画作,同时代的王宠就说,仇英画画从来就是“笔不妄下”,没有一笔无来处,树石从刘松年里来,人物画学习吴道子,宫殿楼宇学郭忠恕,山水学李思训。唐宋名家,没有一个他不模仿学习,得来的好处就是一人能兼众长。
仇英在名声鹊起后,便受到当时收藏家的追捧,他们大多是艺术修养颇高的一方富甲。其中,和仇英关系最亲密,相处时间最长的是项元汴。项家四世善画,世代收藏。项元汴比仇英小20岁左右,也精于画艺,对仇英十分尊重,很少要求仇英特意为他画作,却倾其所有为仇英参考借鉴。仇英客居项家的时间非常长,同时代其他的职业画家是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广泛接触到画史上与自己创作有关的前代画作的。大多数的人通常只能遵循当下所留给他们的传统。仇英身处天籁阁,有更长更远的传统向他敞开。因为得到这些收藏家们的支持,仇英在中年之后有了不错的收入,生活也得以保障,因为得以大量观摹古画,他就更加投注精力在创作上了,完全打开了眼界,画里自然生出了些高古的意味。
作为职业画家,仇英始终被放置在一个略尴尬的位置上。虽然在当时,仇英的画友很多好评,但他从来就没有被当时的人书写为画家,也未曾被视为文人雅士。虽则唐寅也以画为生,但唐寅毕竟曾经中过举,所以哪怕后来卖画为生,也没有被认为是完全的职业画家。当时一些画评就以唐寅为雅,仇英为俗。董其昌说得更尖锐,“皆习者之流,非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 可见他从不觉得仇英绘画是寄托性情,不过是因功利而为之。在那个时代,绘画是一种综合艺术,诗书画是一体的。
鉴藏印:吴湖帆印、梅景书画
题跋:仇实洲溪山访友图真迹,徐邦达题。
钤印:徐邦达印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仇英确实不算文人画家,他没有读过书,不会吟诗作赋,书法也不高明,更勿论参加科举求取功名。但这恰恰能让他专精于自己画道的长进,不作他想。对于文人来说,书画是对“我”的传达,而在仇英这里,更像是对画本身的展示。也许,他也向往文人画家的身份,但他从来没有故作逸气的姿态落笔,在外界的种种怀疑里,仍然顺从着,不执拗,每一笔都如实地表达着自己。实际上,当手上的技艺与心相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技艺也就成为了一种风格,完全只属于自己。在仇英工整、严谨、准确的画作之下,能够体会到一种克制的温柔,小心翼翼地将自己藏在画的背后,其中的诚实敏感与谦逊勤恳,实在很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