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邻凤凰台,北望中五台,面对渭河清湖,俯瞰咸阳古渡。历史上的清渭楼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鹊楼齐名,有“西北第一名楼”之美誉。
关于清渭楼始建的朝代和始建者,咸阳各种志书中的记载略有不同。其一,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咸阳知县江山秀纂修的《咸阳县志》“古迹”卷记载,清渭楼为“建安黄公所建”。
其二,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咸阳知县臧应桐纂修的《咸阳县志》载为“唐建安黄公建”,在“建安”之前添了一个“唐”字。
其三,1932年,咸阳县长刘安国监修的《重修咸阳县志》载为“唐建安黄孝先建”,“黄公”变成了“黄孝先”。
其四,1949年编写的《咸阳县志》载为“宋黄孝先建”,“唐”变成了“宋”。《中国人名大辞典》、《全宋诗》和《宋诗纪事》都明确记载黄孝先是宋代人,并在咸阳做过知县。在宋代以前所有涉及咸阳内容的图志中,都没有出现过“清渭楼”这个名称。
清渭楼首次出现的历史文献为元代李好文编撰的《长安志图》中的《咸阳古迹图》。此后,又先后出现在公元1591年,明朝张应诏所撰《咸阳县新志》中绘制的《咸阳县城图》和《江志》中所绘的《咸阳城图》上。由此可见,1949年《咸阳县志》的表述较为可信,即清渭楼系宋代黄孝先所始建。
志书中出现的“建安”一词又作何解释?经过查阅,建安原为地名。据多种辞书记载,黄孝先为福建浦城县人。浦城县,从东汉末年正式立县称汉兴,到三国时改称吴兴,再到唐时正式定名浦城,一直为建安郡所辖。从宋到明、清,浦城县虽先后属建州、建宁府管辖,但建州、建宁府均为原先的建安郡所升。可见,黄孝先既可以说是浦城人,也可以说是建安人。
有关黄孝先的身世履历,明朝和清朝的史料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黄孝先,字子思,宋代诗人,出身福建浦城县的名门望族。据宋代一些文人的笔记和有关史料推断,大约出生于公元1003年,公元1024年中进士,公元1032-1033年改任宿州司理(官名),公元1035-1037年,任职京兆府咸阳县。
黄孝先为官一生,刚直不阿,既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仁者。黄孝先一生刻苦勤奋,笔耕不辍,一边做官从政,一边写诗习文,故而苏轼在评其诗时,将他与韦应物、柳宗元相比,指出他的诗具有司空图所说的“美在咸、酸之外”的特色,可以一唱而三叹也。
以黄孝先《孤雁》诗为例,他在咸阳任官时,县署后面渭河的岛屿中,连年秋天都有一只孤雁栖息在芦苇丛中。可是这一年入冬都好长时间了,还没有孤雁飞来。黄孝先心想,是在返回的路上被人用箭射死了,还是飞到了别的地方。于是,感慨万千,题诗亭壁:“天寒霜落雁来栖,岁晚川空雁不归。江海一身多少事,清风明月我沾衣。”1038年,黄孝先离开咸阳,任职汉州绵竹县,最后死于石州。
来源: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编辑:苏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