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地标清渭楼,“清渭”二字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0-05-19 10:18 浏览:3467次
在咸阳古渡的风景线中,还有曾被各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过的西北名楼——清渭楼。清渭楼是咸阳古城历史上的重要景观,它起建于秦代,名咸阳东楼,汉唐时期更名为咸阳楼。宋代以前,咸阳楼年久失修。宋仁宗在位时(公元1034~1037年),北宋诗人黄孝先,任咸阳知县时重建用于观景,题名为:“清渭楼”。历史上的清渭楼和黄鹤楼、鹳鹊楼、岳阳楼齐名。咸阳周称程伯国,后改名毕郢,再改岐周。春秋时称渭阳。作为秦国都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至秦末140多年间,咸阳曾为秦国都城。秦咸阳城遗址在汉长安城西北2.5公里渭河北岸。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渭城。晋时设置灵武县。后赵时更名石安县。唐复为咸阳县,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东郊任家嘴(秦杜邮亭)东南二三里的渭河滩中(秦咸阳城西边5公里处)。咸阳古渡遗址因城市位置的变迁也随之改变,楼因诗而名,诗因楼而传,诗与楼相映成辉。清渭楼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与历朝历代的文人对它的吟咏是分不开的。唐代诗仙李白(701年~762年)《忆秦娥》将咸阳楼称为秦楼,应该说是对唐以前咸阳楼的总称。唐代诗人许浑(?~858)《登咸阳城东楼》留下了千古绝唱。咸阳县城从唐武德六年(623)定位于今渭城区的任家嘴(3530厂以南)附近之后,一直比较稳定;宋、金、元三代的县治,均在此处。唐代的咸阳县城规模较小,渭河南岸正是沣河与渭河的汇交处,景观十分秀丽,宋代以后,咸阳县城向西扩张,一直延伸到现在乐育路附近,宋代咸阳县令黄孝先(1003~?)始建的清渭楼应在渭河南岸。其具体位置,从宋代宋敏求《长安志》所绘的《咸阳古迹图》上看得很清楚:渭河从“咸阳县门”南边流过,而清渭楼就在渭河南岸。《长安志》撰于熙宁九年(1076),是清渭楼建成以后的四十年;当朝人记当朝景,应该说是没有疑义的。唐宋诗人在写咸阳的诗词中运用清渭的频率相当高。如:唐卢照邻(公元632年~695年)《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唐苏颋(公元670年~727年)《扈从温泉同紫微黄门群公泛渭川得齐字》:唐王湾(公元693年~751年)《晚夏马嵬卿叔池亭即事寄京都一二知己》:《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宋苏辙(公元1039年~1112年)《落叶满长安分题》:《夜观秦蜀地图》:散关摩云俯贼垒,清渭如带陈军容。在写咸阳的唐宋诗人中,唐代有至少有十一位、宋代有至少九位都提到“渭河是清的”。仅在杜甫的诗中,就七次提到“清渭”。渭水确实在秦汉时期清澈宜人,才有“泾渭分明”的成语。在唐宋时期也是浊泾清渭,造就了咸阳古渡的优美景色。黄孝先选取“清渭”二字作楼名,可谓匠心独具。“清渭”二字,不仅清新优雅,而且耐人寻味,以“清渭”命楼名,既是对现实的歌颂,同时又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向往。
编辑:苏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