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滋天成——黄宾虹

发布时间:2014-12-16 09:23    来源:咸阳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浏览:640次

 

黄宾虹作品清渭楼陕西秦峰美术馆馆藏

 

    【秦峰艺术】先生热爱自然,热爱山水,在写生的过程中,他以诗人的感觉,仔细观察山水在春、夏、秋、冬及阴、晴、雨、雪、雾等不同时令和气候条件下奇幻莫测的复杂变化和与此升华的诗的意境。所以先生在他的艺术笔记中除了以书法中屋漏痕、锥画沙的书法用笔要求,下笔坚韧而有弹性,如金刚杵。在画的用笔之中,先生更重点的则是讲求墨法,古人云,墨分五彩,而先生更具体的谈了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渍墨法,宿墨法,泼墨法、焦墨法、以水泼墨法、以墨泼水法等各种墨法,在不同的用笔中充分发挥墨在水的作用下在逐渐渗透的宣纸上所发挥的不断溶解的丰富墨色。这些变化无穷的水墨现象就是为了体现在上述不同时令和气候条件下诗一般的山水自然景观,有时干裂秋风,有时润如春雨……

美术馆工作人员向游客讲解黄宾虹大师作品


    以先生在85岁时写生创作的《夜山图》为例,如果以绘画理论中因物象形的要求,任何画家都不可能观察到夜间山的形象。所以先生在作品中体现的不是形象,也不可能是形象,而是表现了一种空旷寂静“未离海底千山壑”的诗意。作品中对夜山的表现与先生同期写生的其它山水并无多少差异,这足以说明先生面对的夜山还是自己心中白天所看到的一种记忆和感觉在心目中的反射。这种诗意十足的山水作品只有在中国绘画史的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创作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米家山水中可找到相似之处,米家父子将江南在阴雨时节山色空濛的奇特观感用意想不到的大小横点来表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宋元其他的山水画家中,不管是董源巨然的披麻皴、范宽的豆瓣皴、燕文贵的鬼脸皴、赵孟頫与王蒙的解索皴、倪云林的折带皴,及他们所表现的山水作品《夏山图卷》、《溪山行旅图》《雀华秋色图》、《富春山居图》、《渔庄秋霁图》、《青卞隐居图》,《林泉清集图》都能辨认出画家所表现的自己生活周边因物象形的山形地貌。而米家父子则与其不同,他们在表现阴雨时节所采用的横点的笔墨形象,在任何的山水中是无法找到相应的山形地貌。他们是画家,又不是画家,更都是学者和文人、是诗人,他们的扑朔迷离的笔墨形态都体现了一种文化意蕴,以求达到诗的境界,他们比较西方的印象主义,更富于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

游客仔细欣赏黄宾虹大师作品

 

    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宾虹艺术作品中出神入化的诗意和不可名状的笔墨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了一种时代的艺术现象。一些追随者在职业理论家的错误认识下,对黄宾虹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仍习惯地停留于一般绘画的理论,去做常识性的认识,并将其做牵强附会的解读,把原本天然浑成、富于文化意蕴,诗一样的作品,尤其是晚年的写生,更是集理论与技法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