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书画魂——析单小勇中国画艺术

发布时间:2014-05-06 16:25    浏览:554次

来源:京华艺术网     文/邱承德

        回忆2000年油画家李天祥、赵友萍伉俪邀我共同筹建在四季青乡的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工作,首次为艺术设计系招生200多名学生入学,那时我认识了国画家单小勇先生,他已在沈尧伊教授负责的基础部任教。有一次单小勇和基础部的教师们带领首届学生一起下乡写生,画了不少风景速写,后在学院一层大厅展览,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观摩。我也欣赏展览中单小勇的画,能真实地反映大自然,其造型能力是很强的。一位曾向刘海粟学画,旅居印尼画家蔡居忆及他跟随“海老”一起上黄山写生。“海老”对他说:“不用学我,要画出自己的感觉,真正的好老师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自然。只有从自然中汲取了感觉的人才能叫画家,其他的人画的再得熟练,一辈子就是个工匠。”而单小勇的山水风情画和水墨人物习作均源于生活和大自然,遵循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讲话》中“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的源泉”的教诲。譬如收录在单小勇的《中国画作品选》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和 《黄山烟云》两幅画,其艺术创作首先得益于写生,使他具有非凡敏锐的艺术形象感受能力,并能迅速抓住生活中精彩瞬间。《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艺术语言颇有版画味,其黑白灰的运用是他驾驭国画技巧的一大优势,面对纷繁杂陈的大千世界,使他练出概括和提炼的眼力。画中四位黄土地农民吹奏着高高举起的原生态乐器唢呐,似乎使观者已闻到激昂的律动,宛若天籁,由视觉而听觉,一并显现。苍穹中那四条红绸带,临风飘逸、长短有序、虚实相生,若缺乏生活是难于想象出来的。画面迸发出喜庆年岁,梦想兑现的盛世。“以一当十”,虽然画面上仅四位头扎羊肚巾的农民,但他们是八亿农民的形象化身。绿色地平线意喻春天的希冀,此画2.24米长×1.90米高可算是大作品了。另一幅《黄山烟云》也同样精彩。黄山景色朝夕多变,巨峦如笋如剑;峰壑如茅如蓬,以青绿丘峦为衬景,映托出错落有致、深黯层次、跌宕起伏、奇形怪状的灰色石柱,节奏律动处置极致,远山烟云紧锁、朦胧萦绕、静中取动、虚中有实、意象万千,也不失为一帧佳品。歙县黄山是画家必赴之地,故各人应画各人的感受,而不必千人一面、相互因袭。单小勇此画相悖于各名家老套路的“莲花岭”、“天都峰”、“迎客松”、“玉屏楼”,别出蹊径乃是艺术独特性、多元性的必然趋向,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样样都得到满足,什么都不缺了,倒反而造成最大的缺失——进取心。单小勇科班出身,早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和山东师范大学,然而他马不停蹄又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深造,到北京工作后又去北京画院中国画高级创作班钻研创作,这种“不知足”精神是令人钦佩的。现在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吉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文化人才。
       2003年至2006年我从清华美院离休后受聘于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艺术系主任,我也特地聘请单小勇担任素描、国画教师。那时他画了不少素描人物写生,为了给初入艺术殿堂的学生有个参考范本,他将人物写生习作稿整理出版了《高考素描解析》画册,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一叶知秋,足见他拳拳爱心、孜孜不倦,循循善诱的师德,以 “德为人表,行为示范,师德先于生德,身教重于言教”地向学生传道、解惑、释疑。尤其是在“非典”肆虐那年,单小勇正是这样为人师表从事教育工作的。网上说:上世纪80后、90后出生的青年多为独生子女,“吃的是薯片,玩的是芯片,看的是大片。”西方文化灌输着他们,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多元文化和快捷的数码多媒体使这代青年人见多识广,为此大学老师在艺术教学上,非要有汗牛充栋、学贯中西般的才华学识,才能登上三尺讲坛,才能鹤立鸡群、诲人子弟。不但教书还得育人,任重道远才能赢得“尊师爱生”的美誉,单小勇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不仅是绘画艺术家还是艺术教育家,这在当前“科教兴国”时代,是一种阳光下令人肃然起敬的职业。
       单小勇的中国画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探索追求。记得2005年,我在北京炎黄艺术馆看到他画的挂在玻璃柜内的水墨人物画——《辰光》,令人为之一振!画面笔痕浑厚有力,恢弘大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可以看出单小勇一方面在挖掘人物画新的现实题材,一方面试图造就与之匹配的新的语言形态。单小勇后来又陆续画了六帧,每幅1.80米*0.96米,形成了系列。《辰光》系列张张表现现代职业女性的街头邂逅情景,画面上:有的着露肩装、有的穿牛仔裤、有的着超短裙、有的带太阳帽、时尚的奥菲斯白领小姐挎包拎袋、招摇过市,背景配上市井街头店铺商肆,真是中国21世纪的“浮世绘”。我特别欣赏那幅《辰光》系列五,一位行程中正梳理着马尾头的青春女孩背影,上身穿蓝短衫,下装为牛仔裤,隐隐露出肉色细腰,肩挎墨绿军包,修长酮体、窈窕妩媚,在七幅构图处理上唯一的是这幅不见庐山真面目的背影,成“S"形女体侍立在街头,像是在对着玻璃橱窗略整仪容,动态非常美。这令我想起在意大利参观博物馆中,那幅1482年菩提萨利(SBOTTICELLI)画的《维纳斯的诞生》中的裸体美神,左腿着力右腿放松的“S”形姿态。《辰光》系列五中女孩微微上举的玉臂,凸突的丰臀,浅凹的蜂腰,令人遐思而传递出艺术审美的情趣。其他六幅在阳光阴影处置上是水墨人物画技法表现的一个突破,是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新路。
       单小勇画了不少古代文人《孟子》、《张择端》、《王沈》等肖像,也画了许多山水风情画,如:《岁月》、《土地》、《陕北情》、《黄土魂》等,有的还获过全国大奖。但我倒极喜欢他画得“文人画”水墨小品,寥寥数笔婀娜多姿,极为传神。不论是《泉边》、《消夏》,画中一丝不挂的仕女;或是《赏秋》、《佳人》画中“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人,个个都搔头弄姿、含情脉脉、勾人魂梢。众所周知“文人画”乃唐代王维“援诗入画”为之鼻祖,北宋苏轼举此提及,称:“士夫画”,明代董其昌奋力推崇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写道:“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阖之所能为也”。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文人画重尚品德,讲究笔墨情趣,不求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与书法修养以及画中意境的缔造,是中国画美学理念及水墨技艺升华的画种,颇有开拓发展的前景。单小勇的“文人画”小品,幅幅造型简练、富有情趣、合理变形、介于齐白石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单小勇画的《佳人》、《清泉》中人物造型在写实与夸张分寸中,合理地把握了一个“度”,所以令人在欣赏中富有更浪漫的想象空间。正如明代钱福描写女子蹴鞠诗中所描述:“汗占粉面花含霞,坐朴娥眉柳里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崔大年先生评价单小勇人物小品画说:“他既有北派的扎实,又有南派的灵气,作品雅俗共赏,画面趣味横生”,对此评价我也是有同感的。

在结束此文前,我用藏头打油诗语寄单小勇以赠:
“小中寓大丹青道,
勇于创新书画魂,
艺树常青永不老,
高尚师德垂范好。”
戊子年国庆节于清华美院


本文作者邱承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设计家,美术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