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贺远征的山水画写真

发布时间:2014-05-01 16:36    浏览:522次

来源:京华艺术网     文/曹善华

  贺远征,1942年生于索有“中国木版年画之乡”之称的河北省武强县一户贫苦的农家。乡俗的耳濡目染,使其自幼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时代的贺远征常以木棍划沙、废纸涂鸦为乐,稍大遂拜武强著名画家王兰坡先生为师学习作画,小学时便“小荷才露尖尖角”,作品入选县美展并获奖。
  那年月“迷恋画画”在乡间被视为“不务正业”,事实上,也给已经衣食拮据的家境添烦加难,犹如雪上加霜。为此十四五岁的贺远征不得不去做杂工,为商户推车送货甚至卖血换回笔墨之资。
  女作家郑桂兰以自身经历为背景撰写的长篇小说《长长芭芒路》的扉页上题记:“只要热爱生命,苦难有时也是美丽的。…青年贺远征正是这样:勤为径,汗洒青山;苦作舟,路在脚下,笔耕不辍。用青春的生命、如火的热情和对绘画的执着一笔一笔地勾画着苦难的美丽,点燃生命的火花。
  如果说家乡钟灵毓秀,孕育了璞玉少年贺远征,那么应征入伍,部队首长的关爱,军旅专职美术创作员的历练,使青年贺远征玉琢成器。部队的大环境真是个天高海阔,任凭鸟飞鱼跃。跃入艺海的贺远征一时间佳作连连,《人民日报》头版、《解放军报》、《战友报》、《人民装甲兵》、《华北民兵》等报刊纷纷登载,在军内军钋名动一时。贺远征至今珍藏着当年各个报纸杂志发表他作品的报道,足足剪贴了好几大本,忠实地记录了他曾经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定格了曾经的艰辛。贺远征并没有陶醉在掌声和鲜花中,他边创作边求教于当代画坛大家刘继卣、郭传璋诸先生,转业后,文入天津美术学院深造,得到孙其峰、王颂余、白庚延、赵松涛、孙克纲等先生的系统教授,得以潜心研习范宽、李唐、马远、夏圭、石涛等历代名家传世经典,他目睹何海霞、秦岭云等先生的面教手演,登堂入室拜谒李可染先生,聆听可染先生对自己作品的点评和技法上的谆谆教诲。铭记终生,受益终生。
  贺远征深悟“业精于勤”,常年坚持走出画室,足迹遍及泰山、华山、黄山、天山、燕山、普陀山、太行山、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天涯海角无不留下他一滴滴苦行的汗水,高一步步坚实的脚印。贺远征“苦行”全程自费,靠工薪养家糊口的他不得不“风餐露宿”,茶里饭里的苦省称其“坚实”。他笔下的山水,大气磅礴、山雄水秀,其势、其韵、其神,“致广大、尽精微”,气象万千。何海霞先生曾对贺远征所作《一江春水》妙语点评:“画江没有岸,画水不见水,画树没有叶,但却是满纸春光,江水涌动,你(贺远征)不需题写画各,笔意尽在其中!”当我们今天面对该画,重温乃师所言,不得不由衷地赞叹:慧眼识珠,一语中的,“亦可见贺远征深得国画之写意三昧”!
  看贺远征作画,洞若“庖丁解牛”,只见他成竹在胸,心手相应,皴擦点染,抑扬顿挫,斗方尺幅在半日之间一挥而就,翰墨淋漓、满纸烟霞、云飘水动,立意、取势、构图,游刃有余。落笔成真。他的笔墨功力深厚,画似浑然天成,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亦令旁观者唏嘘不已,赞为乐事。
  如今,实至名归,年近古稀的贺远征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研究员、香港国际画院山水画艺委会副主席、中艺名(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百杰”山水画家,被载入《当代中国美术家名人录》、《全国书画家大辞典》、《世界书画家大辞典》、《名家教授大辞典》,成为集诸多荣誉于一身的国家一级美术师。
  欣逢盛世,写生作画几乎成了贺远征生活的全部,撷取毛泽东主席的两旬词:“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权作贺远征艺术人生的写真似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