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生

发布时间:2014-04-29 14:17    浏览:472次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

姓名:曹春生

民族:满族

籍贯:北京

出生地:辽宁沈阳

出生日期:1937.3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列宁》、《周恩来》、《陈毅》、《谭嗣同》、《琴》、《回归 香港的春天》等
  曹春生,1937年3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祖籍北京,满族。1959年受国家选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留学,师从苏联著名雕塑家米·康·阿尼库申。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荣誉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曹春生少年时期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后来又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并被派往苏联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深造。曹春生对立体造型有着特殊的敏锐度,他早在附中学习期间便对雕塑情有独钟,这门艺术的体量造型以及在空间中所展示出的立体美感令他迷恋和陶醉,这也是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进中央美术学院时主动选择雕塑专业的初衷。然而,在学习过程中,他开始逐渐理解雕塑艺术的意义和功能,从而坚定地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以雕塑为艺术手段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大众。
  曹春生早在1958年于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便有机会随王临乙、王合内、傅天仇老师参加当时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民族文化宫”中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浮雕创作,完成了刻画我国中南部少数民族形象的创作任务。1974年,他参加了《农奴愤》大型雕塑创作组,用雕塑艺术表现西藏农奴因遭受残酷剥削而奋起反抗斗争的历史。
  曹春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雕塑建设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热情向国内介绍俄国和西方杰出的城市雕塑作品,宣传雕塑在城市环境和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阐述城市雕塑的创作原理。他也是最早把自己的作品置放在北京市重要地段的雕塑家之一。他于80年代初为东城区正义路林荫道创作的《抚琴的少女》是一件富有抒情意味的城市装饰雕塑,经受了近三十年的历史考验,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赞赏。
  曹春生对我国第一个城市雕塑公园——长春雕塑公园的建设多有贡献,除了参与设计和作品评选外,还和叶毓山、潘鹤、程允贤、王克庆共同设计创作了公园主题雕塑纪念碑《和平·友谊·春天》。该作品用五组不同民族的人像雕塑表现五大洲人民的人文风情,寓意世界人民的友谊常青。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两组雕塑的创作任务落在了曹春生的肩上,他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集体创作。
  曹春生参加的另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集体创作是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而建造于北京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雕塑公园的大型组雕。他为这一组雕贡献了《战马嘶鸣》一作,刻画了十八骑兵奔腾向前、走向胜利的雄姿。前两年,曹春生接受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任务,他带领几位助手创作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大型雕塑,精心设计了人们敲击大鼓欢庆团结的情景,巧妙地表现了这一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作为这一作品的主要设计者和创作者,曹春生不但奉献了精湛的艺术技巧,还表现出了杰出的组织才能。

  曹春生还为不少近现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塑造了头像、半身像和全身像,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茅盾》《徐悲鸿》《邵逸夫》《贾作光》《蒲松龄》《谭嗣同》《李叔同(弘一法师)》等。他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搜集大量资料、深入了解对象个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与生动,力求形神兼备。可贵的是,在这些作品中,他更自觉地借鉴和吸收我国古代雕塑的一些写意性手法,以强化人物形象的神韵。这些人物雕像和他的其他纪念性、装饰性的雕塑作品一样体现了他一贯的艺术主张和追求:雕塑艺术要坚持自身的特征,以在空间中的立体造型发挥其语言优势,而不应以丧失本体特征为代价去求新求变。曹春生坚持认为中国当今的写实主义雕塑仍然要继承刘开渠先生等前辈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在写实造型中更多地融进我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和手法,赋予写实雕塑艺术以更充分的民族文化精神、格调与趣味,使其具有更鲜明的民族气派。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地践行这一理想,为我国雕塑艺术的繁荣奉献自己的创造才能和智慧。(邵大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