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出美好人生——记画家鲁若曾

发布时间:2014-04-25 10:59    浏览:519次

来源:赵士英 
    画家鲁若曾的创作活动就像蜜蜂的辛勤劳作一样,他毕生不停在生活里采集“花粉”,不断地酿出美好的作品,不倦地为人们创作出优秀的精神食粮。
    鲁若曾1937年出生,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苦读,受教于卫天霖、张秋海、白雪石、吴冠中、高冠华、俞致贞、赵域诸先生。他对色彩的敏感和对意境的感受及表现能力很突出,大学二年级时的水彩写生就被送去苏联美术学院交流,苏联美术学院的几名教授看后赞不绝口。水彩画《北海风景》入选1956年北京市青年美展并获奖。1960年的毕业创作油画《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文革时,由于家庭出身等历史原因,才华出众的鲁若曾被发派到门头沟区师范学校教美术。当时山区交通不方便,要进城看一次美展都颇费周折,更不用说查看画册资料了。闭塞的山区虽使他暂时脱离了艺术环境,但却使他更能够深入生活和社会。鲁若曾比一般同学较早领悟了艺术与生活、技巧与思想的关系,更踏实地坚定了其忠于艺术、服务于人民的信念。
    长期生活在质朴的山区村民、矿工中,他对山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慢慢充满了感情,体会到一雨一雪一阴一晴对农民收成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反映出的牵动生活的真情。他开始满怀激情地去画村舍、猪圈、鸡鸭、家犬,画丰收的南瓜、高粱、玉米,画山野的梯田、牛车、羊群、拖拉机……从他参加市美展的一系列创作如《新的一代》、《新苗》、《矿山的早晨》、《煤海长城》、《金灿灿的山谷》等几百幅油画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画家始终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扎扎实实的创作态度。
    1980年刚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鲁若曾,参加了中国美协组织的赴葛洲坝写生团。他以娴熟的油画技艺、敏锐捕捉新生活的激情,创作出一系列作品,其中《三江闸门》和《工地一角》在写生团汇报展上颇受好评,《建设中的大坝》发表在《美术》杂志上。
    1995年鲁若曾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个人油画展。作品是五六十年代学生时期和在矿区画的小油画风景写生,充分显示了画家投入生活的热情和运用笔触的驾驭能力,对大色调的整体把握,点线结合的挥洒以及准确到位的造型,对当今部分美术院校不重视生活写生、过分依赖抄照片作画的现状,是一个不小的震动,让许多学艺的后来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学而不倦的鲁若曾1999年参加了由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组织的艺术家赴欧参观考察团,到油画的发源地观摩学习。通过对欧洲名画原作的研究,鲁若曾在观念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在继续坚持写实主义风格的基础上,更侧重中国画风韵和线的运用发挥,作品更深层地追求诗意境界,整体的抽象意蕴和局部写实相融合,写实与写意交融间升华了作品的格调。(本文作者:赵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