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游丝描
发布时间:2014-04-11 14:12 浏览:632次
高古游丝描,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绘事雕虫》:“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此描法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顾恺之被定义为高古游丝描的鼻祖,《画史清载》云:“顾恺之画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形似时或有失,细观之,六法兼备,有不可以言语文字形容者。”因此高古游丝描又称“春蚕吐丝描”,张彦远评其:“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六朝时期,顾恺之是高古游丝描的代表人物,陆探微承其衣钵,张僧繇在游丝描基础上,创疏体一派,但仍属于游丝描的范畴,唐梁令瓒临摹张僧繇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是唯一能够反映张僧繇绘画风格的作品。至唐代,周昉、张萱等也因循游丝描法,但线条率粗,称琴弦描。至盛唐,吴道子一改其法,创兰叶描。至宋代,高古游丝描依然为很多画家所推崇,宋徽宗、李公麟等人颇得用线精髓。在绘画的历史长河中,线描的形式不断的更新换代,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风格,高古游丝描作为最古老的线描形式,并没有被历史所替换,而是一直延续至今。
在技法运用中,高古游丝描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在起笔处露锋较多,直接压笔,略做停顿再开始行笔。其次,在行笔过程总根据衣褶等形体略作粗细变化,使形体的层次得到表现,通过用线使形象略有凹凸立体之感,而且优美的线条会出现圆中有方的感受。再次,在收笔处有两种,一种为藏锋,行笔至末端向反方向沿原笔迹回锋,形成一个钝头;另一种为出锋,至线的末端,逐渐抬笔,最终形成锋利的锋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