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石皴

发布时间:2014-04-09 09:46    浏览:512次
  抱石皴,即以皮纸破笔绘山水,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这种笔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傅抱石先生在总结前人“皴法”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抱石皴”,其源泉在于中国山水画的各种“皴法”,也成为他“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抱石皴”把水、墨、设色三者密切结合,泼墨挥洒,变化多姿,工写并用,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气呵成。 在用笔上,大胆打破传统皴、擦、点、染的技法程式,一变传统笔线的中锋、侧锋或中侧并用以表现骨法运笔的观念,而运用“散锋笔法”突破成法藩篱。
  关于“抱石皴”的成因,傅抱石的《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有相关记载:“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并且,附带的使我适应画面的某种需要而不得不修改变更一贯的习惯和技法,如画树,染山,皴石之类。个人的成败是一问题,但我的经验使我深深相信这是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由此看来,“抱石皴”得益于重庆郊区金刚坡。1939年春至1946年秋,傅抱石先生一家一直居住于金刚坡茅庐。这里山势雄奇,云雾缭绕,茂郁野莽又不失秀润。茅庐则左依金刚坡,背靠几株松柏,修竹林环绕期间,却似一幅雄奇的图画。傅抱石在此生活虽然艰苦,却整日忙于抗日宣传,勤于对中国画的研究和创作。他以自己崇尚的石涛“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精神,综合中国山水的皴法,创造出浑茫大气的“抱石皴”。
  傅抱石的创新是在“师古”的基础上实现的,在研究师法石涛、夏珪等前贤的画论和墨迹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并赋予新意,集多种皴法于一体,舒心中豪情于纸上,打破了传统绘画技法的局限,同时又善用浓墨、注重渲染,讲究线条的生动与自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