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华艺术网
当前有种怪现象,如音乐是听的,观众却要拿摄像机望远镜去看;画是用眼睛看的,却要听是否是名人,更谈不到欣赏品味了;好多东西都变了样,不从本身研究,偏爱跑调节外生枝。如会欣赏书画作品,先学会去读画,能读懂了自然会心畅神逸,达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是艺术作品的意义。
所以学会读画,如读文章一样潜心去读,从技法用笔用墨,到用色构图,以及画面的整体色调是否和协统一。经典的东西可以去研究,但要真正欣赏是不宜译注的,因为一经译注便加入了译者太多的个人主见,而失去了经典的原味。国学大师熊十力不同意自己的学术砖著译成外文,就是说外文将无法阐释他的学术理念与自己的体悟,这是颇有道理与深意的,也是令人深思的!
虽然是初级阶段必须做相应的技法、欣赏、品评等的引导,但把原理教会后,最好还是让本人不断的品味,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本意,不会使作品变味。朱熹是明朝的理学大师,但注译的《诗经》也很勉强。有人可能问“如此说来,评论与批判是多此一举了吗?” 非也。那是书化评论家的事,是给创作者当头棒喝者,必须要有这些人,因为他们也可以为创作者指明道路!
但我想说的是书画欣赏必须有自己的审美理念与标准,用心灵去感悟,用技法与知识去分析研究,有文学沉淀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有音乐与舞蹈的流动性与节奏性,也有雕塑与建筑的立体性与标志性。书画与所有的艺术不可分割,都是日常生活之产生,是瞬间感悟,是用艺术手法抽象概括体现作者的意象与感动的瞬间流露。所以说艺术是把瞬间定格成永恒的表现形式。
唐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经.子衿》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唐诗分明是一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山水画,读者本人的文化素养决定着对此诗句的理解程度,但一经解释便破坏原有的静谧与无限的遐想美感!
《诗经.子衿》叠词的运用,形成优美的音乐节奏感与韵律感,回味无穷的反复,使思念与爱恋之情唯妙唯肖。
傅抱石的《平沙落雁》,《不辨泉声抑雨声》,《听泉》都要去品,去感受;张旭的《古诗四首》,颜鲁公的《祭侄文稿》,《孙过庭书譜》都是如此,用心灵去感知!
作品欣赏包括两个部分,作者的心理感受与艺术修辞结合产生作品,读者与作品碰激产生感动与体悟。所以品画者当提高个个文化修养,包括与书画相关的姐妹艺术之外,还要文学,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问。而文学中,诗词是最重要的,音乐则是须臾不离一个组成部分,当慎之又慎!而一切终归于道,道法自然是永恒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