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所谓指画,就是以手代笔,蘸墨作画。
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称为指画。历史上清代高其佩、近代潘天寿,当代周正元所作指画影响巨大。
历史:
手指画之创始,仅据唐代张颜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有这么一段记载:“盛唐时期,在一位毕宏,官京兆少尹为左庶子,是当代擅画古松的名家。杜甫曾为他作过‘双松图’”。“当毕庶子看到张璪唯用秃笔,或 以手摸素绢。便问所受,璪答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于是毕宏搁笔”。
关于张璪手摸素绢,使毕宏甘拜下风的故事流传下来以后,人们都以为是张璪开手指画先河。清方熏所《山静居论画》记述:“指头画起于张璪,张璪作画或用退笔,或以后摸绢素。”这证明方 是根据《历代名画记》的记载,而加以肯定的。
但是,自唐至清的千年过程中,不但找不到古代名画家中的指头画的遗迹,也不见指画这个名辞和有关于手指画的评论,甚至连张璪的作品也无法考稽。空白了这么长的一段的历史以后,直到清初康熙年间高其佩大量的指画作品问世,才有了指画的端倪。
高氏的历史可从辽阳高秉所著的《指头画说》记载最为详细。高秉乃高其佩的重孙,经常看到且圆(即高其佩)的“推蓬画册”和指头作画时的情景,所以《指头画说》是记载指头画的创始过程最为清楚的。高清畴(高秉)在《指头画说》有这么一段:“恪勤公(高其佩的谥号)八龄学画遇稿辄摸,积十余年,盈二簏,梦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画,理法无不备。而室中空空,不能摹仿,唯水一盂,爰以指蘸而习之,觉而大喜。奈得之于心而不能应之以笔,辄复闷闷。偶忆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信其大略,盖得其神,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职此遂废笔焉。曾镌一印章云‘画从梦受,梦自以成’。中年画‘推蓬画册’十二页,自题此意于道幅,伯史惠畴一室藏家画,以此为第一神品。”
又据清人甘运源题其伯父怀园士调先生的《指头画歌》云:“国朝画创世见,作者高公(其佩)继我公(士调)”,很明显指出高其佩(右图)(作品《钟馗》)(左下图)是指头画创始人。因甘怀园为高氏传衣钵的及门弟子。
高其佩之子高纲也有题跋“精神鬼神通,创法古今独”之句。其裔孙高桦也在题同一幅画中有跋语“依古以来,画未能以指作者,有之,自先大父恪公始”。
更有高其佩的外甥李世倬题《岁朝图》“指头蘸墨肇自少司寇且园舅氏,古无有人也”。
再从高其佩经常用的闲章看“因笔有痕故舍之”,明显的是作指画的依据。在画《独骑看出图》上自题“指头点墨,每于甲肉相半处,自成睛睫,洵飞毫颖所能为者,然若有意为之,亦莫能得”。自此,高其佩成为标新立异,别具一格的权舆,这是当之无愧的。由于他的勤奋,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指头画,并受到大家的推崇而风行全国,从而开创了清初画坛中一个独特的新兴画派。高其佩的历史功绩,使其成为中国手指画开宗派的创始人。
从手指画之创始到现代,近三百年以来,由于中华民族处在一系列的反侵略、反殖民主义、反封建压迫等独立运动中,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干扰下,国计民生,革命文艺动荡不安,手指画像微弱的一缕余烬,奄奄一息。谁也不会注意到、考虑到这种“雕虫小技”存在的价值。于是作手指画者成了凤毛麟角,罕见之物。如清代晚期,虽说知名者已达一百余人,但作品流传却比之创始时期少得多了。有人说:尽管齐百石老人并未直接与高氏作品有何关系,但不等于没有间接的影响。据说乾嘉年间,画师王可山曾效法高氏。我们知道氏山一度师承王氏,这样一看,他们之间的 继承关系,不是相当明显吗?而我国艺坛声誉卓著的潘天寿先生(作品《蛙石》)也擅指画,造诣极深。潘氏《听天阁画谈随笔》一书中,可以见到潘氏十分精湛的、大量的有关手指画的专论,是一篇较有影响的论著。接着金陵著名画师钱松 ,也出了一本《八旬以后指画选》,其中一篇“浅谈”,虽文字不多,也足以证明指画对钱老从小就有启发,而且是显而易见的。
画法:
指画笔:拇指、四指、手掌,手背,指甲;多以食指为主,辅以拇指、小指;泼墨时四指、手掌,手背并用。
画纸:大多多用熟宣纸,潘天寿所用纸为生宣经裱画师用豆浆加工,实为半生宣。技艺达到最高境界用渗透性很强的生宣。
代表人物:
高其佩
高其佩,字韦之,号且园,又号南村。原籍辽宁省铁岭县人。生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卒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享年74岁。逮汉 军镶白旗,出生宦家,父兄、伯叔,均居显爵。高其佩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曾出任安徽宿州知州。两年以后,内迁工 部员外郎。到了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外放公巡浙江温州道,后在署盐运使任中,因亏盐 而丢官。对他来说,这倒是一 件好事。在《指头画说》中记载“在此期间,画家声誉日隆,求画者接踵而来,应接不暇,他又不肯拂人之意,势必画债日多”。在这段时期,高其佩生活在山水秀美的江南,正是创作大量佳作的大好机会。他把过人的活力付托在画里,技艺猛进。到了康 熙五十四年(1715年)高其佩重入仁途,出任四川分巡川南永宁道,他循陆游入蜀水路,沿长江上溯,一路风景宜人,扩大 了眼界,搜集了众多素材,这都有助于他日后的画艺精进。康熙五十九年(1702年)升任四川按察使。雍正元年(1723年)又内迁光禄封卿,由成都赴京师。九月晋升刊部右侍郎。第二年晋升红旗汉军都统。雍正三年(1725年)审理严士俊盐茶舞弊一案,事涉封疆大吏,秉公处理,不予宽假,铁面无私直声震兆。雍正五年(1727年)又被革职(有可能触犯权贵)。从此以后,脱离了官海风波,过他的无官一身轻的赋闲的晚年生活。这时,他的指画声誉已远播朝鲜。雍正八年(1730年)得到清统治者的诏令,指头画家高其佩进入圆明园的“如意馆”为宫延内部作画。雍正十二年(1734年)卒于京城。
甘怀园
甘怀园,名士调,字名庵,一字怀园,辽宁铁岭人。初官山东德州州同,嗣移中州监都,工指墨花鸟,亲承高其佩指授,能得天趣。是年高凤翰作《指画芦雁图》轴(现藏青岛市博物馆)。
赵成穆
赵成穆,[清](一七o七至一七六二)字敬仪,号鹿坪,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高其佩弟子。专写花草,并指画人物、花卉。李在亭(果)题其指画菊有云;“以指为画始自康熙中铁岭高使君韦之(其佩)。继之者其乡甘同知士调,宣城刘期侃湛园,江都吴为谟雨山,如皋马芳不群,各擅一体。鹿评赵子,则专写花草。”《国[清]朝画识》。
李世卓
李世卓,高其佩的外甥李世卓,在高其佩影响下受业而卓有成就。
马芳
马芳,清初,字不群,江苏如皋人,善指画。李在亭题其指画有云:以指画始自康熙铁岭高其佩,继之者其同乡甘士调,宣城刘湛园,江都吴鸿谟雨山,如皋马芳不群,各擅一体。
潘天寿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指画沉雄奇崛、大气磅礴,是现代高度继承和发展中国指画的杰出代表。
周正元
中国指画大师周正元[4]
周正元,号雪生(客家人,祖籍广东五华,周氏仁德公第22世孙),中国当代著名指画大家、中国传统指画领军人物。1942年生于中国成都.幼习书画,著名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开门大弟子.主工书画艺术、兼好多种艺术门类.尤长指头书画.作品曾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好评;被港、澳、台、英、美、日、马、新等海内外名流珍藏.1998年应邀制作手指书画专题片、向海内外作文化交流;在全球数十家电视台播放;2001年起,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先后作六次以上播放.被评论为:"大胆泼墨、勇于染指,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为指画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做出了可喜的贡献!"2006年12月,中国国家画院后主编的首套首册画集《2006年中国画名家年鉴》周正元卷于2007年2月正式出版。2010年1月应邀赴马来西亚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更以现场示范指画令马来西亚艺术界大开眼界。1994年3月任四川西蜀艺术社社长,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指墨艺术中心主任。[1]被誉为:“指画艺术的发展,清代有高其佩、近代有潘天寿、当代有周正元”。
虞一风
虞一风
(1660-1734 )对中国指画发展的贡献较大。虞一风早年毕业于武昌艺专西画科,后任教于福建师范。1963年定居与武汉。他幼年即师从1900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得主杭州名画家王鹿春先生学习中国画,与吴芙之、诸乐三过从甚密,从而打下扎实的艺术基础,12岁即买画为生,28岁弃笔从指,一生致力于指画的研究与推广。在福建任教期间,他自编《中国画教程》并将指画列为最后的授课阶段。《中国指画艺术》一书是虞一风早年所著《中国画教程》的精华部分。
刘学怀
刘学怀,北京人,满族正黄旗后裔,中国书画学会会员,华夏爱心慈善书画院秘书长,其父亲及祖父皆为宫廷画师,从小深受指画氛围的熏陶。[2]
他的作品技法高超,不仅博采众长,从指画诸家作品中用宏取精,而且用笔凝炼,大气雄浑,具有一种勾人心魄的力量感和引人深思的美感。
大隐隐于世,专心从事指掌画的发展与传承,在和经纪人张庆海先生的齐心合作下,敬庸斋 指掌画已经逐渐成为书画界一面新兴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