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精神与文人气质——谈王贵胜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4-03-31 11:22 浏览:473次
来源:京华艺术网 作者:易英
文人画家是不是就是学者型画家,可以称为文人的画家很多,能称为学者的画家怕是没有几个。王贵胜可以说是学者型画家,他在清华美院获得美术学的博士学位,不是实践类的博士,而是史论类的博士,这在国内还是少见的。我和王贵胜是老同学,1978年我们作w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现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我学油画,他学国画。王贵胜文学修养很好,爱思考问题,读了很多书,也很关心理论,在同学中是很突出的。王贵胜的理论学习是和实践相结合的,他主要学习研究大师的艺术理论,并把学习心得运用画到绘画上,到毕业创作时,他的山水画就很有特色,讲究章法,气势浑厚。这与他的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
1982年,王贵胜毕业分配到武汉城建学院园林系任教,因为工作需要,他在那儿担任了水彩画的教学。记得80年代初在中国美术馆的“全国第四次新人新作展”上看到王贵胜的山水画作品。觉得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把他色彩带入山水,墨色交融,气象万千。以色入墨在传统中国画,尤其在山水画中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水彩画的经验使他进行彩山水的探索,虽然刚刚起步,却对他后来的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1990年王贵胜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山水画家邵声朗教授。在读研究生期间,他系统地临摹了五代、两宋、元明清等时期的诸多大家的作品,对北宋范宽,郭熙,元代的倪瓒,明代的沈周,清代的龚贤的作品用功尤勤。仅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临摹了两遍,历时两个多月。又数次深入云南、西藏、三峡等地写生、创作。其毕业创作《青藏高原组画》颇受好评,在山水画坛崭露头角。研究生的学习使他回到对传统的钻研,任何探索和创新都离不开传统的基础,传统的笔墨越扎实,创新也越有表现力。1999年,王贵胜又进入清华美院攻读博士学位,而且是“弃画从论”搁笔三载,在著名美术史家奚静之先生的指导下潜心研究美术史论。在艺术实践的探索中。他深深感到理论的重要,他希望把理论研s究与艺术探索结合起来,融汇贯通,使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
2002年7月,王贵胜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山水画景物构成研究》借鉴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方法,将山水画的图像、图式的解析与中国古代绘画文献相结合,独辟蹊径地将山水画景物构成作为研究的重心,将山水画历史上出现的三种主要的景物构成的理想图式即魏晋至唐的天地、人神、祥禽瑞兽融构一炉的图式;五代两宋全景式和截取式的可居可游的图式;元明清的诗书画印的综合一体的三段式文人山水图式的历史渊源、文化原型、文化内涵、美学意蕴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他所提出的山水画景物构成理想图式的历史文化原型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原始聚落遗址的景观意象;二是古代神话中蓬莱仙境和昆仑山意象;三是古代风水理论中的中国人选择理想的宅居和墓葬地的景观意象。尤其是他将山水画景物构成的理想图式与风水中的理想模式进行的比较论述,极具理论上的启示和创新意义。
王贵胜的山水画同样追求理想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他对传统和理论的认识,当然也有经验和写生的基础。王贵胜的大部分山水画以青藏高原为主要题材,他曾数次到西藏,甘南藏区写生,深深 地为青藏高原的雄奇恢宏所吸引,他感受到了大自然强悍的生命力,也从大自然感受到自身生命的活力。他的作品堪称大山大水,多为全景式构图,苍茫辽阔,叠嶂层峦,天接山远,气吞江河。他的山水画不同于古人的画法,这与他的写生经验是分不开的,但又没有囿于写生的具体图景,而画出了对自然的感受和认识。即使在小情趣的作品中,画出的也是大气势。如《高原之家》这样的画,群山环抱着小小的村落,静谧中潜含着力量,似乎是大自然赋予生存的力与美。在这些作品中,除了景象本身的壮美与雄奇外,画家的经营也是造势的重要因素。长线条的交错运用,水平线与对角线的开合对比,使画面具有既稳定而又动感的张力,那种澎湃的力量似乎要冲出画面,使人直接面对大自然。 构图的动感与墨色的厚重相辅相成,王贵胜不强调笔墨的层次,而是着重墨色的整体对比,重墨总是作为画面的主体,不仅塑造了形象(景象),而且还控制住线条的运动,衬托色彩的瑰丽,因此,王贵胜的笔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构图,色彩融为一体,这是王贵胜在深入研究了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经验的大胆创新。王贵胜的彩墨是独树一帜的,他大胆地运用水彩画的经验,但又服从于笔墨的规律,既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神韵,又具有传统中国画难以表现的意境。如《日暮牧归图》,作品不是运用西画的明暗来表现日暮,但运用了强烈的色彩效果,画面下方的蓝紫色与墨色构成浓重的阴影,上面是明亮强烈的紫红色和淡墨勾勒的远山,没有任何明暗的暗示,却通过墨与色之间,色与色之间的对比,表现了夕辉笼罩,群山静寂,牧归如歌的动人画面。
王贵胜山水画的雄厚、深沉、浓郁的艺术风格,传统的笔墨技法和现代艺术的色彩与构成的有机融合,与他丰富的艺术经历、不倦的钻研精神和深厚的知识学养是分不开的。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同行和专家的推崇和好评,也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他正值创作的盛年,经过了多年的艺术探索和生活积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文化理论素养,又有高远的志向和追求,其艺术前途是未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