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清末)

发布时间:2013-09-12 09:46    浏览:359次
    任伯年(1840-1896)名颐,浙江山阴人,故画面署款多写"山阴任颐"。儿时随父学画,十四岁到上海,在扇庄当学徒,后以卖画为生。所画题材,极为广泛,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无不精妙。他的画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创造了一种清新流畅的独特风格,在"正统派"外别树一帜。他的画署款多写山阴任颐。任伯年的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主题突出,疏中有密,虚实相间,浓淡相生,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流畅是他的独特风格。任伯年的主要成就是在于人物画和花鸟画方面,往往寥寥数笔,便能把人物整个神态表现出来,着墨不多而意境深远。其线条简练沉着,有力潇洒。他常画钟馗,他笔下的钟馗心胸磊落、不怕鬼,不信邪。他的花鸟画,总是把花与鸟连在一起,禽鸟显得很突出,花卉有时只作背景,整个画面充满了诗的意境。
    任伯年艺术特色海派中的佼佼者,其绘画发源于民间,重视继承传统,吸收西画技法,形成风姿多采的独特画风,在“四任”中成就最为突出。  擅人物、花鸟、山水,其人物画取材广泛,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针砭社会,寄托个人情怀,具有一定思想性。造型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手法多变。他的花鸟画师法陈淳、徐渭、石涛、恽寿平、华喦及北宋诸家。博采众长,转益多师,成为集工笔、写意、勾勒、没骨于一身的画家。他于传统的笔墨之中掺以水彩画法,淡墨与色彩相交溶,风格明快、温馨、清新、活泼,极富创造性。 
    山水画虽不多作,但也构图布局变化多端,笔墨技巧能跳出传统窠臼,别具一格。任颐的绘画在当时及现当代具有极大影响,被认为是“仇十洲(仇英)后中国画家第一人”。有《苏武牧羊》、《女娲炼石》、《关河一望萧索》、《树荫观刀》、《群仙祝寿》及大量的花鸟、山水等作品传世,后人出版有多种画册、画集。  任颐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他的杰出艺术成就受到世人瞩目。
    早期的仕女画多较工细。此图中仕女以手支颐,眼望春柳,惆怅若失。构图虽简单,用笔却十分细致。以细笔描绘青丝盘头,淡墨写面部、手指;衣纹线条流畅,起笔多顿点,用富有装饰性的钉头鼠尾描形成有节奏的白描效果。
    任伯年精于写像,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人物画早年师法萧云从、陈洪绶、费晓楼、任熊等人。晚年吸收华(岩)笔意,更加简逸灵活。传神作品如《三友图》、《沙馥小像》、《仲英小像》等,可谓神形毕露。
    任伯年的花鸟画更富有创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纯以焦墨钩骨,赋色肥厚,近老莲派。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任伯年的山水画创作不多,早年师法石涛,中年以后兼取明代沈周、丁云鹏、蓝瑛、并上追元代吴镇、19世纪80年代是任伯年创作的鼎盛时期,创作题材上范围扩大了,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用隐晦的手段寄寓深情。90年代,数量很多,但从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没有超出80年代,但艺术手法上则更加熟练,大胆、概括,特别是花鸟画,达到“炉火纯青”的佳境。
    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遗作,是历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作的,最晚的作品为光绪乙未年冬十月,去世的前一个月作的。重要作品如同治七年(1868)仿《陈小蓬斗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光绪三年(1877)作《五十六岁仲英写像》、《雀屏图》。光绪七年(1881)作《牡丹双鸡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渔归图》,收入《陆氏藏画集》;仿《宣和芭蕉图》,收入《南画大成》。次年作《人物册》,收入《南画大成》。十一年(1885)作《壮心不已图》、《墨笔人物山水册》、为外祖赵德昌夫妇写像。
    任伯年作品在他在世时即广为流传,解放前画店、地摊多有出售。解放后则较少出售,多由国家收购,归各地博物馆收藏。80年代后民间收藏部分流入香港,台湾、美国、尤以香港为最多。
香港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行从1986年开始每年都拍卖任伯年画作,八十年代末半岛拍卖行和协联古玩拍卖公司也加入拍卖行列,但拍卖较少。1986年5月第一次由苏富比拍卖的《人物册》就达到16万港元的高价,位列最高层次,以后有所降低,但保持在5-10万港元。1988年有大突破,达到70多万港元,但小立轴价格较低,不如册页。1990年拍卖的两幅较大的立轴中,一幅38万港元,一幅24万港元,算是较高的。1991年价格又有重大突进,一幅《钟馗》立轴达93万港元,这是现今任伯年作品的较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