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拙”

发布时间:2013-09-09 10:04    浏览:328次
来源:翰墨书画网  作者:张德卿                                             
    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提出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理论十分精辟,对整个艺术范畴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
    对傅山的“四宁四毋”,大抵可以这样理解:宁肯追求古拙也不能追求华巧,要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宁肯把字写得丑些,也不能呈现取悦于人的媚态,应寻求内在的美;宁肯追求松散、随意、自然的状态,也不要有轻佻浮滑的态势,要追求自然潇疏之趣;宁肯无所虑地信笔直书,追求率真之意,也不要刻意安排故意点缀装饰,给人以搔首弄姿之感。
    学富五车的傅山提出的书学理论,是书法乃至整个艺术范畴审美的至高境界。就拿“拙”来讲,意指古拙、天真、生涩、浑雅。“拙”是中国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十分有内涵的一种审美。与“拙”相对立的是“巧”。“巧”本身是不属审美范畴批判的,因为“巧”有技巧、巧妙、轻巧等意思,是具有一定技术操作能力方能达到的一种高度。技巧,是每一位艺术家艺术进步过程中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没有技巧,难以驾驭艺术创作的各种工具,难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难以使自己的作品达到自己心中所期望的效果。傅山这里所说的“巧”,是“巧伪”的意思,与他所说的“拙”是截然相反的对立面。“巧伪”,有卖弄技巧、伪装之意,是审美的大忌。
    为了追求并达到“拙”,很多极聪明的艺术家要使自己糊涂。如郑板桥,他是一位极富才思、极有艺术思想的艺术家。为了“糊涂”,他极力去除自己过分的敏锐,追求书法创作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来源于朴实无华的心灵。如谢无量,传闻他以饴糖赠孩童,让其写字给他看,孩子的字当然“纯天然”,毫无雕饰浮华之感。谢无量由于学习借鉴孩童所作字的状态,他的书体由此得了一个“孩儿体”的美誉。其实,笔者想这大抵是谢无量的一个偶然举动,真正让谢无量洗尽铅华、形成自己天真拙朴风格的,还是他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返璞归真的情怀。郑板桥、谢无量是艺术上“宁拙毋巧”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们竭力使自己的艺术不轻佻、不浮华,他们的笔下,是超越了技巧层面的智慧、才情的流露。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喟叹,不仅包含着对人际关系或者仕途的态度,更包含艺术上的努力方向。
    傅山通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他长于书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在文学艺术上,他更是富有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启蒙先驱。傅山是一位十分感性又十分理性的人物。他处于董其昌、赵孟頫书风笼罩下的书坛,曾学过赵孟頫,明亡以后专攻颜鲁公,再后直取魏晋,逆流而上,直入渊薮,形成自己超凡脱俗的独特面貌。他曾对赵孟頫大加贬斥:“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傅山贬斥赵孟頫,是“薄其人而遂恶其书”,并不是赵孟頫的艺术不行,而是因为赵孟頫作为宋氏后裔却入仕元朝。孤傲耿介的明朝遗民傅山誓死不与清政府合作。因此,在人格精神上赵孟頫受到傅山的蔑视。他还一再告诫儿孙千万不可学赵孟頫书法。这种蔑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境况的改变也逐渐消减。晚年的傅山深入研究“二王”书法之后,把赵孟頫看作艺术上奇异的天才。
    博学加上遗世独立的个性,使傅山在艺术上荡尽俗情,在艺术领域游刃有余。后人对他书学方面的理论的理解如果过于片面或狭隘,便容易走入死胡同,把他倡导的“拙”往“笨”的方向走。如“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就是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