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王正军艺术网
我国古代书画价格理论分析 说到中国书画价格问题,我们不能不提起两个人,一个是唐代书论家张怀瓘,一个是唐代画论家张彦远。 一、张怀瓘与《书估》 张怀瓘,唐代开元年间书法家、书论家。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历任鄂州司马、升州司马、右率府兵曹参军至翰林供奉。擅真、行、小篆、八分书。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引其自评语云:“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可惜他的书法作品已无传。他的书论著述甚多,计有《二王书录》一卷、《书断》三卷、《文字论》一卷,《书估》一卷、《书议》一卷、《六体书论》一卷、《评书药石论》一卷和《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各一卷。其篇幅之大、论述之广 、资料之丰富,唐代无人比肩。 在张怀瓘诸多的书论中,《书估》是唯一一篇直接论及书法价格的著述。《书估》作于天宝十三年,以王羲之书法作为标准,估价了共九十六人的书法价格,可以说,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地论及书法价格的文章。为了对其进行研究,现将该文大要摘录如下: 有好事公子频纡雅顾,问及自古名书,颇为定其差等,曰,可谓知书矣。夫丹素异好,爱恶罕同,若鉴不圆通,则各守封执,是以世议纷糅,何不制其品格,豁彼疑心哉?且公子贵斯道也,感之,乃为其估,贵贱既辨,优劣了然。因取世人易解,遂以王羲之为标准。如大王草书字直,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真正,偏帖则尔。至如《乐毅》、《黄庭》、《太师箴》、《画赞》、《累表》、《告誓》等,但得成篇,即为国宝,不可计以字数,或千或万,惟鉴别之精粗也。他皆仿此。近日有钟尚书绍京,亦为好事,不惜大费,破产求书,计用数百万钱,惟市得右军行书五纸,不能致真书一字。崔、张之迹,固乃寂寥矣。惟天府之内,仅有存焉。如小王书,所贵合作者,若稿行之间,有与合者,则逸气盖世,千古独立,家尊才可为其弟子尔。子敬年十五六时常白逸少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逸少笑而不答,及其业成之后,神用独超,天姿特秀,流便简易,志在惊奇,峻险高深,起自此子。然时有败累,不顾疵瑕,故减于右军行书之价,可谓子为神俊,父得灵和,父子真行,固为百代之楷法。然文质相沿,立其三估;贵贱殊品,置其五等。三估者,篆、籀为上估,钟、张为中估,羲、献为下估。上估但有其象,盖无其迹;中估乃旷世奇迹,可贵可重,有购求者,宜悬之千金。或时不尚书,薰莸同器,假如委诸衢路,犹可字偿千金。其杜度、崔瑗,可与伯英价等。然志乃尤古,力亦微大,惟妍媚不逮于张芝。卫瓘可与张为弟。索靖则雄逸过之,且如右军,真书妙极,又人间切须,是以价齐中估。古远稀世,非无降差。崔、张,玉也;逸少,金也。大贾则贵其玉,小商乃重其金。肤浅之人,多任其耳。但以王书为最,真草一概略无差殊,岂悟右军之书,自有五等。以上率皆估其甚合者,其不会意数倍相悬,大凡虽则同科,物稀则贵。今妍古雅,渐次陵夷。自汉及今 ,降杀百等,贵远贱近,淳漓之谓也。凡九十六人,列之如右。五等之外,盖多贤哲,声闻虽美,功业未遒,空有望于屠龙,竟 难成于画虎。不入流品,深虑遗材。 张怀瓘的《书估》对于我们研究书画价格形成理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第一,首次提出了书法作品的价格问题,虽然是因为有好事公子“频于雅顾”,但他毕竟把这一问题正式地以理论的形式写出来,这说明书法作品的定价问题其实一直都是引起世人关注的,而且这个问题在唐代以前就存在。 第二,张怀瓘之所以能对汉以来近百位书法家进行估价,是因为他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史料知识,这是他写《书估》的前提条件。就此来说,我们今天研究书画价格问题,既要懂价格规律,同时又要懂艺术规律,否则难以成果。 第三,为了解决众多书法家价格难于一一确定的问题,《书估》提出以王羲之为标准,这就如同建立了一个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建立了,每一个书法家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应的坐标,这是张怀瓘书法价格理论的首创。 第四,张怀瓘在《书估》中除了建立王羲之这样的坐标系,他对书法价格采用等级来进行区分,这个等级又是如何分的呢?影响书法价格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①创新性。在评论王献之书法时,他肯定献之书法的创新性时,介绍了王献之劝父亲“大人宜改体”,“及其业成之后,神用独超,天姿特秀,流便简易,志在惊奇,起于此子”,“子为神俊,父得灵和。父子真行,固为百代楷法”。可见张怀瓘由于王献之对“藁行”的创新,把其与“书圣”羲之并列为同等。 ②质量。同样是王献之,虽然独创“槀行之间”,“然时有败累,不顾疵睱,故减于右军行书之价”,由于不时出现败笔,影响了献之书法的价格。 ③观念。张怀瓘在《书估》中把篆、籀列为上估,钟、张列为中估,正象他在后来说是因为“贵远贱近”、“古远稀世”的观念影响所致。 ④审美情趣。从张怀瓘对九十六人估价等级的确定来看,基本上遵循质朴为上、妍丽次之的审美观、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今妍古雅”。 ⑤需求。“且如右军,真书妙极,又人间切须,是以价齐中估”。因为人们需求多,所以王羲之书法的价格从“下估”升为“中估”。 ⑥书体。同样的书家,书体不同价格不同,擅长的书体贵,不擅长的贱。就象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其真书和草书的价格也是不同的,“如大王草书字直,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真书”。 ⑦稀缺程度。“至如《乐毅》、《先誓》等,但得成篇,即为国宝,不可计以字数”。 张怀瓘的《书估》虽然只有短短的数百字,然而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书画价格形成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他的这些影响书法价格因素的观点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不过时。 二、唐代张彦远与《论名价品第》 张彦远,字爱宾,蒲州猗氏人(今山西临猗县),出生在三代相门,其高祖、曾祖、祖父都贵为宰相,且都雅善书画,其家藏法书名画,轴轶满架。张彦远初为左补阙,在大中初年(847年)迁任尚书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乾符初年(847年),任大理卿。 张彦远出生在三代相门,乃钟鸣鼎食的宦族,其家又世代喜好和注意书法绘画的艺术实践和收藏鉴赏,拥有大量的古今字画佳作,几乎可以与皇室的收藏媲美,如钟、张、卫、索、二王的墨迹,无不历历在目。在这种家庭文化的氛围中,使张彦远在书法及绘画方面,尤其是书画理论和书画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史载:张彦远“博学而有文辞”,能书善画,“工字学,隶书外多喜作八分”,相传墨迹有《三祖大师碑阴记》、《唐淮山庙诗》,可惜今已不存。张彦远的两部著作《历代名画记》和《法书要录》分别就绘画和书法搜集了丰富的前代材料,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对中国古代美术研究的重要贡献。《历代名画记》中专门有一节《论名价品第》,是在《书估》的启发下,专门就画的品位与价格所作的著述。现摘录如下: 或曰:昔张怀瓘作书估,论其等级甚详,君曷不诠定自古名画,为画估焉?张子曰:书画道殊,不可浑诘。书即约字以言价,画则无涯以定名。况汉魏三国,名踪已绝于代,今人贵耳贱目,罕能详鉴,若传授不昧,其物犹存,则为有国有家之重宝。晋之顾、宋之陆、梁之张,首尾完全,为希代之珍,皆不可论价。如其偶获方寸,便可椷持。比之书价,则顾、陆可同钟、张,僧繇可同逸少。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所以书多于画,自古而然。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 、三国为上古……,以晋、宋为中古……,以齐、梁、北齐、后魏、陈、后周为下古 ……,隋及国初为近代之价……。上古质略,徒有其名,画之踪迹不可具见;中古妍质相参,世之所重,如顾、陆之迹,人间切要;下古评量科简,稍易辩解,迹涉今人所悦。其间有中古可齐上古,顾陆是也,下古可齐中古 ,僧繇、子华是也,近代之价可齐下古,董、展、杨、郑是也;国朝画可齐中古,则尉迟乙僧、吴道玄、阎立本是也。若诠量次第,有数百等。今且举俗人所知而言,凡人间藏蓄,必当有顾、陆、张、吴著名卷轴,方可言有图画,若言有书籍,岂可无九经三史?顾、陆、张、吴为正经,杨、郑、董、展为三史,其诸杂迹为百家。必也手揣卷轴,口定贵贱,不惜泉货,要藏箧笥 ,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其杨契丹、田僧 亮、郑法轮、乙僧、阎立德,一扇值金一万,且举俗间谙悉者。推此而言,可见流品。夫中品艺人,有合作之时,可齐上品艺人,上品艺人当未遒之日,偶落中品。唯下品虽有合作,不得厕于上品。在通博之人,临时鉴其妍丑,只如张颠以善草得名,楷、隶未必为人所宝。余曾见小楷《乐毅》、虞、褚之流。韦鶠以画马得名,人物未必为人所贵,余见画人物 ,顾、陆可俦。夫大画与细画,用笔有殊,臻其妙者,乃有数体,只如王右军书,乃自有数体,及诸行草,各繇临时构思浅深耳。画之臻妙,亦犹于书,此须广见博论,不可匆匆 一概而取。昔裴孝源都不知画,妄定品第,大不足观。但好之则贵于金玉,不好则贱于瓦砾,要之在人,岂可言价。 张彦远在《论名价品第》一文中,是接着张怀瓘的话题说的,他认为张怀瓘之所以未作画估,是因“书画道殊,不可浑诘。书即约字以言价,画则无涯以定名”。说明他对书与画的价格确定持不同的意见,之所以如此,原因是“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所以书多于画,自古而然”。接着他以时间为序,对数十位画家按照三古和近代四个阶段进行区分。张彦远《论名价品第》与张怀瓘《书估》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张彦远没有设定一个象王羲之一样的标准来对历代画家进行分等,这是因为在当时来看,书法已经确立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以王羲之作标准,乃因羲之“真、行书固为百代之楷法”。而在绘画方面虽然名家甚多,却无一人能达到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地位与标杆作用,所以他没有采用《书估》的方法选取一个“标准件”。 第二,虽然张彦远没有选一位画家作标准,他也同样建立了一个座标系,这个座标系是以时间为序,以确定历代画家的地位与价格。这一点从他分的上古 、中古 、下古及近代四个阶段就可证明。同时在确定绘画价格时,又以屏风为例,“乃因自隋以前多画屏风,未知有画幛”,这说明书画装裱形式的不同,其价格是存在差异的。 第三,张怀瓘在《书估》中用的是“估”字,而张彦远在《论名价品第》中用的是“古”字,“估”、“古”其意思是不同的。《说文解字》对“古”的解释是“古[公户切],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凡古之属皆从古。臣铉等曰:十口所传是前言也。”这明确是一个时间概念的词,同时又有总结前人“所传”的意思。而“估”意思是什么呢?“公土切,市税,又论物货也”。《唐书、陆长源传》:“乃高盐直,贱帛估。”在这里,“估”是大致地推算,估计、估价的意思,其本义当指“物价”。从这两字的区别上也可以看出张怀瓘与张彦远在确定书画价格的有些概念上是有差异的。 第四,张彦远在对画价的确定上考虑了创作时间的影响。从四个阶段来说,他认为价格依次是上古高于中古,中古高于下古,下古高于近代,至于为什么要考虑创作时间这个因素,张彦远在其另一节《叙画之兴废》一文中作这样的解释:“自古兵火亟焚,江波屡斗,年代浸远,失附弥多。倘时君之不尚,则阙其搜访,非至人之赏玩,则未辨妍。所以骏骨不来,死鼠为璞,嗟乎!”也就是说每一件历代画迹的存世都是以无数同代名画的烟扬耗散为代价,因此,幸存下来的书画其价格也必然要逐渐递增。 第五,“夫中品艺人,有合作之时,可齐上品艺人,上品艺人当未遒之日,偶落中品,唯下品虽有合作,不得厕于上品”,就是说中等的画家,其精品价格可达到上等画家的价格,上等画家的应酬之作也可落到中等以下,同样一个画家的作品,价格是可上可下的。 第六,张彦远在《论名价品第》中想说明书与画其价格是不同的,但他并没有做到,这是因为他把书法与绘画艺术表现方式上的差异理解为价格差异,所以就其学术价值来说,《论名价品第》与《书估》不可同日而语。书法与绘画虽然存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但其价格规律应该基本是相同的。我们今天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既要掌握二者之间的区别,又要用价格形成规律来统一二者之之间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推进书画价格理论的研究工作。 在唐代张怀瓘、张彦远书画价格理论之后,还有一些书论家也论及过书画价格问题,或者只言片语,不成气候,或者观点雷同,没有新意。在此不再赘述。我们今天研究二张的理论,就是要在书画价格理论研究方面做到继承与发展并重,古为今用,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