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草书《食鱼帖》相关介绍
来源:九藏天下网
怀素(公元737—799年),字藏真,本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以其“狂草”著名,史称“草圣”。他用笔圆劲有力,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后世将其并与张旭齐名,有“张癫素狂”或“癫张醉素”之称。怀素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等诗人都有交往。
怀素的《食鱼帖》,为水墨白麻纸本手卷,尺寸34.5×52.4厘米。《食鱼帖》书法放逸流畅而不怪狂,结字和他的《自叙帖》相近,保持了怀素书法的典型特色。
《食鱼帖》是一封56字的短信:“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按:此字左半已破损)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赢也。日怀素藏真白。”
寥寥数语,不仅活脱脱勾勒出一个洒脱狂放的文人形象,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怀素从长沙到长安后,因为吃不到鱼而生病。虽身在异乡,但对长沙的鱼仍特别思恋。
怀素是出家人,但他做和尚确实经常出格,食鱼又吃肉,还喜欢饮酒作乐,不分场所,到处涂写,遇到墙壁写墙壁,遇到衣物写衣物。然而,另一方面,因为他的真实、可爱,令那些希望脱俗的人们心怀崇敬。怀素生性嗜酒,“酒”使他热血贲张,禅宗的超越精神自然地与“酒神精神”融合一体。兴到运笔,如疾风骤雨,飞龙走蛇,虽多变化,而法度具备。《食鱼帖》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笔墨精彩动人,使转灵活,提按得当,正如文征明赞:“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
《食鱼帖》相继为宋代吴喆,元代赵子昂、乔篑成、张雨、张宴,明代项元汴,清代陈三省、何元英等递藏。收藏、鉴赏家印八十八方,历宋、元、明、清四朝,传千年,流传有绪。
《食鱼帖》曾藏山东潍坊丁家,后丁家迁青岛。“文革”期间,《食鱼帖》险些毁于一旦,红卫兵从丁家“抄家”后将《食鱼帖》堆放于青岛市博物馆。1978年,青岛市博物馆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家徐邦达来馆鉴定书画,徐先生从未清理好的书画中发现了此《食鱼帖》,并在1979年撰写《古摹怀素“食鱼帖”的发现》一文。青岛市博物馆将此帖重新装潢。文革后落实政策,博物馆将《食鱼帖》退还给了丁家。